袁 曦
[摘要]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專注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問題。而且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在國際上日益受到重視。在中國,相關法律也對此做出了規定,但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們應該從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國際立法中尋找對中國有利的保護之路。
[關鍵詞]民間文學藝術;國際立法;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120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1—0141—02
前言,近年來,有主流文化輸出地之稱的美國好萊塢屢次將中國元素作為賣點推出大片,早期如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花木蘭》、近期的《功夫熊貓》、《功夫之王》以及馬上要首映的《木乃伊3》均是以在我國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為背景。這一文化策略使得好萊塢在世界各地賺得盆滿缽漲,而中國卻陷入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尷尬境地。該現象開始引起人們對本國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問題的思考。如何從法律的層面保護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筆者擬從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保護制度的國際立法中尋找答案。
一、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和定性
1,民間文學藝術的概念
民間文學藝術屬于“傳統知識”、“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它是指由社會群體集體創作,或群體中具有傳統技藝、反映該群體傳統特征的個人創作并被群體認可,由該群體世代相傳并不斷發展的體現該群體生活歷史、風俗習慣、環境地貌、心理特征的文學和藝術形式·具有極高的文化、經濟和政治價值。
“民間文學藝術”這一概念首先出現在1976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制定的《發展中國家突尼斯版權示范法》中。《突尼斯示范法》認為民間文學藝術是指“在某一國家領土范圍內可認定由該國國民或種族群落創作的、代代相傳并構成其傳統文化遺產基本組成部分的全部文學、藝術與科學作品。”1977年《關于建立非洲知識產權組織班吉協定》則將民間文學藝術界定為“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團體所創作的、構成非洲文化遺產基礎的、代代相傳的文學、技術、科學、宗教、技術等領域的傳統表現形式與作品。”
2,民間文學藝術的范圍
綜合各大國際組織相關立法。民間文學藝術應主要包括以下六大類:(1)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表達的文學作品,如故事、傳說、寓言、敘事詩、編年史、神話等;(2)藝術風格與藝術產品。如舞蹈、音樂作品、舞蹈與音樂結合的作品、啞劇等,以手工或者以其他方式制作的造型藝術品、裝飾品、建筑藝術風格等;(3)宗教傳統儀式,如宗教典禮、宗教禮拜的地點、祭典禮服等l(4)傳統教育的形式、傳統體育、游戲,民間習俗等;(5)科學知識及作品。如傳統醫藥品及診療法知識、物理、數學、天文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知識,(6)技術知識及作品(如冶金、紡織技術知識、農業技術、狩獵、捕魚技術知識)等。
3,民間文學藝術的性質
(1)主體的群體性:民間文學藝術的主體具有群體性的特征,往往表現為一個或幾個民族、種群,或是一個或幾個地域所共有的文化現象。所以從本質上講,民間文學藝術的主體并非不特定,它是特定的群體。
(2)時間上的延緣性,民間文學藝術是經世代相傳,世代延續,而逐步形成的,每一歷史單元的人們在對民間文學藝術繼承的基礎上,都會融入本代人的獨立意識,使其具有本歷史單元特有的文化風格。
(3)藝術形式的多樣性;民間文學藝術具有多種藝術形式,它不同于版權法所保護的口述、音樂、舞蹈、美術等作品,僅以一種藝術形式體現,它包含了這些藝術表現形式。
(4)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民間文學藝術扎根于勞動人民之中,根源于勞動人民的生存空間、生活環境,當地的一草一術、一山一水,都可能滲透于民間藝術之中,脫離了這種地域環境,也就無所謂民間文學藝術。特有的地域風格培育了當地人相同或相似的審美情趣、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當他們把這種文化底蘊直泄于藝術創造之中,也就有了民間變學藝術的地域性。
三、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的國際立法由來及現狀
1,《伯爾尼公約》體系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
《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是最早涉及民間文學藝術知識產權保護規定的國際公約。其第15條第4款規定:“(a)對于作品未曾出版,作者身份未詳,但卻有足夠理由推定該作者系本聯盟某成員國國民的情況。該成員國可自行以立法指定代表作者的主管當局,以便在各成員國中保護及行使作者的權利。(b)按本款作出上述指定的本聯盟成員國。須以書面聲明將此事通知總干事,詳細開列被指定的主管當局的全部情況。總干事應將此聲明立即通知本聯盟所有其他成員國。”這是學界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個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國際性條約,但該條款僅保護已形成“作品”的民間文學藝術,那些還沒有被有形載體固定的表達則不在保護之列。因此,公約第15條之規定不能對民間文學藝術提供全面足夠的保護。之后,《保護表演者、錄音制作者和廣播組織公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都將民間文學藝術納入了鄰接權保護體系中。這對《伯爾尼公約》的保護是很好的補充。由于鄰接權制度只能直接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演繹人,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仍存在嚴重缺陷。
2,區域性國際公約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
為了對抗那些域外利用民間文學藝術賺錢卻不給予其發源地人民任何回報的利用,一些不發達國家通過區域性國際條約的形式確立了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比較突出是《班吉協定》和《阿拉伯著作權公約》。前者是一部全面保護工業產權和版權的地區性公約,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的區域性國際條約。該協定附件7第46條規定受保護的客體為“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團體所創造的,構成非洲文化遺產基礎的,代代相傳的文學、藝術、科學、宗教、技術等領域的傳統表現形式與產品。”后者于1981年在巴格達由阿拉伯第三次文化部長會議通過。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立法活動
在知識產權領域內為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建立一個統一的國際標準一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奮斗目標。1976年。兩組織提出《發展中國家之突尼斯著作權橫范法》。在潑法中專門規定了“本國民間創作的作品”的保護條款,并明確了保護民間寫作的目的在于“防止對不同創作等文化遺產的不合理利用”。1982年,《保護民間文學表達、防止不正當利用與其它損害性行為國內法示范條款》獲得通過。《示范條款》將民間文學藝術排除在著作權法保護體系之外,而給予各國自己決定選擇適合本國實際的保護模式。在措辭上。也避免使用與著作權法有關的“作品”。而采取了“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一詞。1985年,兩組織又起草了《民間文學表達形式保護條約》草案。該草案主張對民間文學提供獨立于版權之外的保護。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立法活動,為實現民間文學藝術的國際保護開辟了道路。較之《伯爾尼公約》和《班吉協定》而言,又有很大的進步。
三、中國值得借鑒的經驗
1,保護模式的選擇
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模式之爭實質上就集中在特殊權利保護與版權保護這兩種模式的選擇上。所謂版權保護模式就是將民間文學藝術作為版權法所規范的作品的一種,在版權制度中對其進行保護的模式。最初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時,許多國家都選擇了版權保護模式。比如,《班吉協定》中將民間文學藝術視為一種特殊作品而規定了一些特別條款,主張在版權法體系中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保護。這種形式的法律保護是鑒于版權體系本身具有相當的包容性和發展性,鑒于民間文學藝術與版權客體之間的相似性,通過對版權制度的適當調整完全可以將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納入版權體系之中。特殊權利保護模式是指將民間文學藝術與作品區分開來,根據民間文學藝術的特點,在版權體系之外構建一個新的法律保護體系。該觀點認為民間文學藝術需要保護的不僅是具有版權特征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也需對尚未形成作品的其他民間文學藝術形式通過專利、技術秘密等加以全面保護。兩組織立法中的《示范法》、《傳統知識保護的政策目標及核心原則(草案)》等示范法規或草案都采用了這種保護模式。
我認為民間文學藝術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記錄在載體上的“作品”也包括“表現形式”,傳統的版權法律保護制度不足以完全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因此對于其的法律保護,應當根據其特殊性,給予綜合考慮,形成以版權法為主體,多種法律法規如專利法、文物法等全面予以救濟的法律保護體系。
2,權利主體的確定
民間文學藝術原生作品最初的創作者可能是個人,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人們加工、完善,逐漸成為某一地區、某一民族的群體作品,創作者的個性特征已無法體現,而只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因此,從理論上講,原生作品的所有權和著作權應該屬于產生這些作品的群體或民族,他們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事實上的主體。
3,保護期限的權衡
著作權的保護都涉及對作品的保護期限,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也不例外。目前各國對于著作權的保護期限長短不一。但都規定了最長年限。但是,民間文學藝術有其特殊性,其在流傳的過程中已溶入了群體智慧,帶有某個民族或群體的特征或風格,它往往經由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努力,不斷豐富和充實,如果保護期限太短則失去了意義。因此,我認為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期應規定為無限。
結語:民間文學藝術作為人類文明的瑰寶,具有無可比擬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價值。構建獨立于版權體系法律保護手段符合國際立法趨勢,這種立法模式能夠最有效地保護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資源。是相對較優的選擇。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有些關于民間文學藝術法律保護的國際上的立法成果并沒有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認同。這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像國際法其他領域一樣進行國際協調,使得各國各民族能夠更好地為民間文學藝術提供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