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眾
[中圖分類號]G2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1—0164—01
2008年11月筆者參加了一次“全國電視法制節目選題策劃研討會”,在這次會議上,與會的全國各地方電視臺的同行們不約而同地提及一個話題,那就是如何能充分發揮法制節目的輿論監督作用。總結這些來自第一線的聲音,結合筆者在工作中的實踐經驗,筆者深刻的體會是在充分發揮法制節目輿論監督作用的諸多環節中,首先保障法制新聞輿論的實效尤為重要。
說到法制新聞輿論監督,主要是指公眾媒體對公、檢、法、司等部門及其它相關的行政執法機關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事實所進行的報道。法制新聞輿論監督的目的是為了:對憲法和法律的實施進行監督,弘揚法治精神;保障依法行政,保證政令暢通;對執法者實行監督,防止其濫用職權;反映社會生活的美與丑,以凈化社會環境、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
法制輿論監督是輿論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法制輿論監督的實施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首先是法制輿論監督報道往往是見不到成效,報道過后就沒了下文;其次是被監督者反應過度,甚至用反制手段打擊批評者,這就影響了法制輿論監督的質量和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媒體在進行法制輿論監督時,沒能與受眾的輿論保持一致性。新聞策劃和操作中沒有注意到社會和受眾的心理承受力,沒有與有關部門取得共識。因此我們說,新時期的法制輿論監督要加強策劃,采訪時要注意全面掌握事實、客觀少評判的原則。
在進行相關的節目策劃時應意識到法制輿論監督應該針對現實問題,去反映群眾的呼聲、意見和要求。而這種呼聲、意見和要求,也應該是被黨和政府關注并要解決而且有,可能解決的問題。只有媒體考慮到這些,輿論監督才能呈現出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雙向“輿論流”,使公眾心態和政府決策以及社會承受力形成良性循環。
根據我們國家的國情,公眾傳媒的屬性是黨和政府的輿論工具,不是資產階級政黨互相攻訐的武器。法制輿論監督的出發點是“服務與幫助”,不是“獵奇與攻擊”,必須把握好維護人民群眾利益與維護黨和政府形象的一致性。只有這樣,才有助于澄清是非,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胡錦濤同志在《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曾指出:“要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法制新聞輿論監督實質上是人民的監督,是黨和人民通過新聞工具對社會進行的監督。輿論批評的力量是巨大的。法制輿論監督既要幫助群眾解難,又不能給司法機關及政府添亂。記者要注意把握三點:一、要掌握介入的時機;二、要選準報道內容;三、要講究批評報道的藝術。
我們還要做到客觀報道少評判,客觀公正表達事實,充分保障雙方的話語權,避免自己陷入到新聞侵權的訴訟之中。法制輿論監督客觀少評判,是說記者在報道事實的過程中,只講事實,不妄加評判,或者通過群眾的“訪談”,表達記者的傾向。這樣做,對受眾而言,增加了新聞的可信性、可讀性;對傳者而言,被批評者難于找到糾纏傳媒的借口,減少了新聞侵權訴訟發生的機率。
新聞記者,尤其是法制新聞記者要進行新聞調查,要開展新聞輿論監督,要披露社會丑惡現象,這就難免將自己置身于各種社會矛盾之中,也就難免引起“新聞侵權訴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新聞官司”。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新聞官司不斷發生,而且有逐漸增多之勢。記者被推上被告席,而且被判敗訴的案件,如今已經屢見不鮮。作為以弘揚法治精神為己任的法制新聞工作者而言,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我們要做的就是完全在法律規范的范圍內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要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
新聞工作者面對新聞侵權訴訟,如何維護自己的工作不受侵擾,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相關的措施和方法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最有效的對策,還是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說,最佳的應對良策。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在采訪報道活動中做到遵紀守法,避免發生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如果記者沒有主觀過錯和行為過錯,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引起新聞官司的。
引發新聞官司并導致記者敗訴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記者不注意收集和保存相關證據,以致無法提供足以證明自己清白的證據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因此,記者采訪活動中強化自我保護意識,注意收集和保存證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確保采集材料的來源準確無誤。另一方面也可以為事后萬一發生新聞訴訟而準備證據。特別是采訪那些重大的、有爭議的、揭露和批評的事實尤應引起注意。
在法制新聞采訪中,記者應當收集和保存的證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相關法律文書、政府文件等。比如法院的判決書、檢察院的起訴書等,最好是副本或者復印件,當然,如果沒有原件或復印件,也可以把行文機關、文件編號和主要內容抄錄下來,便于事后查找。
二是采訪錄音、錄像、照片等。一般來說,錄音最好應征得被錄音者的同意。當然,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也可以采取隱性采訪,以“偷錄”、“偷拍”的方式取得必要的證據。
三是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等。通過因特網發送的電子郵件,也是可以作為證據來使用的。當然,你打印之后,最好還是將它保留在信箱里,以備查找。
四是訪談筆錄。一般來說,訪談筆錄是記者單方面記錄下來的東西,可能存在因聽說和理解的偏差而出現的失誤,但在訪談結束之后t最好請被訪談人過目,對筆錄中存在的錯誤和疏漏進行修正和補充,并請其簽字確認。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倘若日后涉訴,媒體和記者可以避免因其不能向法庭提供具有較強證明力的證據材料而承擔敗訴的風險。
綜上,我們在實事求是、認真細致開展工作的前提下,不僅能充分保障法制新聞的輿論監督的實效,還能有效地保護法制新聞工作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擾和傷害,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