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娣
[中圖分類號]G2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1—0165—01
直接引語是新聞中直接引用該報道中新聞人物或事件中主要人物說的話,直接引語要真實、準確、一字不差,完全忠實于新聞中人物的原話。
直接引語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引語既是一種新聞寫作的技巧,也是現場采訪的再現,易抓住受眾。大量的新聞實踐證明,在新聞中正確運用引語有這樣幾點作用:
一是能使報道富有戲劇性,使讀者能夠想象談話者,獲得逼真感
榮獲第12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三等獎《黨員畢業生灸手可熱》一稿,在正確運用引語,將新聞“講”出來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消息在導語中寫道:“我是本科生,我是研究生……”,“你是黨員嗎?”兩句引語,一句對話,就將讀者帶到人才洽談會的現場,極具吸引力。還有文中寫道:“我雖然不是黨員,但我的成績非常好!”“不行,我們要求必須是黨員”,“黨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比較好,去年我們在新招聘的大學生中提拔了一些管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黨員,一年工作下來,效果非常好”,“我很榮幸我是一名黨員,被幾家單位相中”,“我身邊的黨員大學生非常優秀,我正在積極爭取成為黨員”等等,都富有戲劇性和給人以逼真感,升華了新聞的主題。
二是增強報道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使人讀來更為可信
新華社:2005年6月2日播發的人物通訊《索瑪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記優秀共產黨員、木里縣馬班郵路鄉郵遞員王順友》一稿,在第16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被評為通訊一等獎?,F摘錄文中幾句引語如下:
一提到家,王順友總是說:“我有三個家,一個在山上,一個在路上,一個在江邊?!?/p>
記者問:“如果讓你重新做一次選擇,還會走馬班郵路嗎?”
“那不會變。”“為什么?”
“馬班郵路把我這一輩子的心打開了,為黨和政府做事,為鄉親們做事,讓我活得舒坦,敞亮。也讓我覺得,自己在這個大山里是個少不得的人呢?!?/p>
“在一般人看來,一個牽馬送信的人能有多重要?”
“我們木里山太大,太窮,沒有郵路,鄉親們就會覺得心頭孤獨了。現在我們有十幾條馬班郵路,十幾個鄉郵員,每個人跑一條路,不起眼,可所有這些路加起來,就把鄉親們和山外面的世界連在一起了,就把黨與政府和本里連在一起了?!?/p>
這些樸實、真摯的話語充分表現了人物的善良與美好心靈。王順友舍小家顧大家的高尚情懷,多么讓人敬佩、震撼和感動啊!
三是增強報道的深度
因為引語往往是特點鮮明、富有思想性的點睛之筆,有助于揭示新聞事實的核心和本質,從而使新聞價值得到了有效的增值。
第12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消息《卡特觀摩村民選舉》,以清新的筆法描述了美國前總統卡特觀摩中國村民選舉這一事件。作品凝練的主題是意義深遠的,一個西方國家的著名政治家在中國農村觀摩了村民選舉,親身感受到中國社會主義民主進程,并贊嘆“非常好”。文中寫道:
卡特說;“我認為這是一次非常好的選舉,我能來觀摩這次村民選舉感到非常的榮幸?!?/p>
卡特后來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年前我來過蘇州,今天來發現蘇州發生了巨變。我看到了中國農村的新面貌,也看到了全旺村的村民已經懂得自己有更多的權利來決定他們的未來?!?/p>
“我想選的領導基本上都選上了,真的挺自豪的?!彼慕M村民朱巧生悄悄地告訴記者。
報道最后用村民的自豪來襯托卡特的贊譽,有力地提升了新聞的內涵。
四是增加新聞報道的現場感,使讀者直接感受到新聞的真實,報道也顯得有張有弛
會議消息一般寫起來比較干巴枯燥,如果加上幾句直接引語,就增加了現場感,會議消息也就有了可讀性。第8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消息《首都女記協紀念楊剛逝世40周年》,文中大量引用了參加會議的知名人士的談話,看得出所選用的語言,是記者經過反復推敲、錘煉和剪裁而成的。如文中寫的;
蕭乾在書面發言中說:“倘若沒有結識她,我這一生彎路走得會更多。”
馮亦代憶起與徐遲、袁水拍在香港從事革命文藝的日子,幽默地說:“那時,楊剛帶著我們3個小弟弟。如果她還是帶著我們,我們也不會像夸天這樣‘吊兒郎當。我這個樣子,她在世是會罵我的。”
上述現場細節的描寫,既簡略又精彩,有力地增強了會議消息的可讀性和可信性。
五是可以使消息來源更為明確,增強報道的權威性和說服力
新聞必須真實地記錄新聞人物和事件,在新聞中正確運用引語,就可以增強報道的權威性和說服力。
第15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類一等獎《中國國家主席與艾滋病人握手》,全文先后用了6句直接引語。如文中寫的:
胡錦濤在北京佶安醫院與艾滋病人握手時說:“黨、政府和全社會都會關愛和幫助你們,希望你們增強信心,積極配合治療,爭取平日康復?!?/p>
一位姓衛的患者對記者表示:“胡主席與我們握手,說明艾滋病并不可怕,艾滋病感染者也能跟正常人一樣生活?!?/p>
世界衛生組織中國史滋病項目協調官趙鵬飛指出:“胡錦濤主席看望艾滋病人并和他們親切握手,將使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親自抓艾滋病防治工作成為必然?!?/p>
以上引語,表明我們反對歧視,提倡全社會都來關愛艾滋病患者。對社會上存在的無知和恐懼,起到了極好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同時大大增強了報道的新聞價值,報道的歷史意義由此得到了升華。
六是借口說話,表達觀點
媒體利用直接引語可以表達出希望表達但又不便直接表達的立場和觀點。它可以防止作者主觀臆斷,濫發議論,同時能還人物鮮明個性,讓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榮獲第6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的《NGO全會代表批評西方新聞媒介缺乏公正》,這篇消息的作者遵循新聞寫作的規律,注意以客觀的形式來用事實說話。主要表現在消息中以過半的篇幅使用了與會人士的引語,借他人之口發表意見,既有我方代表,又有多位外國人士,有力地增強了新聞的客觀、公正和可信性。
美國“公正和客觀報道”組織代表羅拉認為西方主流社會媒介根本不關心發展中國家。她用諷刺的口吻說:“我來自號稱‘世界新聞之都,的紐約,但我對你們的想法和生活完全一無所知,這當然應該‘歸功于我們的廣播、電視和報紙。”
直接引語一般都有出處,即有消息來源,一旦因為引述內容而陷入誹謗官司之類的麻煩,記者只要引述無誤,都可以避免或減輕自己在法律上的責任。此外直接引語的使用還可以使新聞報道在表現多方面觀點發生爭執時,便于形成兩兩對照,更具客觀性、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