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的基本特征,就是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推進民主執政。總結這一時期我們黨民主執政的歷史經驗,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有著極為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確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支持人民當家作主
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革命斗爭中形成了全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認識和把握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規律,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把力量的基點建立在人民群眾的基礎之上,確立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毛澤東:《論持久戰》)“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這些著名論斷,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也是延安時期我們黨民主執政的思想基礎。毛澤東還揭示了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在歷史創造活動中的辯證關系。延安時期,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翻身解放,當家作主,成為主導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他們在新制度中破天荒地有了說話的機會,有了利益表達的渠道,有了主政參政議政的權利;他們能夠左右政府官員的得失去留,能夠監督公職人員的所作所為。延安時期短短的十多年時間里,邊區政府和抗日根據地,就分別于1937年、1941年、1945年開展了三次全局性、大規模的民眾選舉運動。通過選舉,邊區和根據地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自己的各級政權,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學習先進的民主政治理念,體現人類普遍的政治價值
民主政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自由、平等、公正、尊嚴是人類普遍的政治價值。縱觀人類歷史的長河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斷地走向民主,不斷地增加人民的民主權利,不斷地遏制專制獨裁,是全人類的政治發展趨勢,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的政治潮流。馬克思主義民主觀認為民主政治是一切國家形式的最終歸宿。延安時期我們黨以開放的政治心態,積極吸收和借鑒世界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和先進經驗,創建了新型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和政黨體制;頒布了具有憲政意義的邊區政府施政綱領和一系列法規條例,初步形成和建立了嚴格的執法環境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保證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權、政權、財權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徙之自由權;制定并實施了普遍、直接、平等、無記名的人民選舉制度。為了不斷鞏固民主成果,當時的主流媒體大張旗鼓地介紹和宣傳美國人的民主精神。毛澤東在延安接見美軍觀察組成員時,要求“每一個在中國的美國士兵都應當成為民主的活廣告。他應當對他遇到的每一個中國人談論民主。美國官員應當對中國官員談論民主。”“我們并不害怕民主的美國影響,我們歡迎它。”(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等編《黨史通訊》1983年第20-21期《1944年毛澤東與謝偉思等人的談話》)
三、調動各階級階層的積極性,形成全民族團結奮斗的合力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從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出發,主張并推動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了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團結抗日的強大合力。政治上,陜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普遍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權,實行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的政治體制。為各抗日階級、階層的政治參與開辟了制度化的渠道;經濟上,貫徹毛澤東提出的“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實行“公私兼顧”和“軍民兼顧”的根本原則:保證工農群眾基本利益,兼顧各種利益關系,允許多種經濟成分的存在和發展,采取多種渠道溝通與“國統區”的商貿往來。黨政軍學生產自救,促進了根據地經濟的發展,保障了抗日經費的供給,并使全體軍民基本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文化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事業,廣泛深入地動員老百姓,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民眾運動。
四、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構建黨執政的合法性基礎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延安時期,黨的各級干部時刻生活在人民群眾之中,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黨的領導下,貧窮落后的陜甘寧邊區建設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毛澤東曾說,邊區“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良之氣,九沒有人吃摩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這“十沒有”的陜甘寧邊區成為當時享譽中外的模范區。1945年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成員制作的一部反映他們在延安生活的電影,對國共兩黨進行比較后說道:“中國共產黨人最大的魅力就是簡樸。他們的目標是勤奮工作和簡單生活。他們的精力、活力和真誠與腐化的國民黨形成鮮明的對比。”([美]卡羅爾·卡特著,陳發兵譯:《延安使命》,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頁)
五、探索跳出周期率的新路,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
延安時期的人民民主政權,開啟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聯系中國幾千年王朝更替、周而復始的歷史,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希望中國共產黨,不要重蹈歷代革命者勝利后腐敗墮落乃至最終滅亡的覆轍,能找出一條新路,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們已經找到了跳出周期率的新路,“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黃炎培:《延安歸來》,重慶國訊書店1945年版。見《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資料選編》,第220-221頁)延安時期,我們黨在領導人民建立人民民主政權,推進民主執政的過程中,對此進行的探索和實踐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一是建立健全監督機構。1945年黨的七大通過的新黨章,總結了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健全了黨的監督機構,發展了黨的紀律檢查制度,為實施民主監督提供了組織保障。二是制定頒布黨內法規,使民主監督有了制度依據。1938年9月,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三個黨內法規文件,要求所有黨員必須按照黨章的規定,參加組織生活,黨內“無特殊人物、無特殊組織”。七大黨章把民主和集中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一次明確規定了黨員的權利和義務。三是鼓勵人民群眾行使監督權。邊區政府號召“放手發動群眾,檢查政府工作和人員”,以“發現問題,給以適當解決,并求得經驗,使工作能更好地向前推進”。政府明確規定,“對公務人員有功或有過,人民有用任何方式向政府控告及建議之權”,“各下級政府或政務人員,如接到人民向上級政府控告的訴狀,特別是控告政務人員的訴狀,須隨時負責呈上級政府,不得有任何阻難,亦不得置之不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一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6頁)四是充分發揮各級參議會的民主監督作用。參議會是抗日根據地的代議機構,是人民群眾實現民主監督的重要渠道。《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組織條例》賦予各級參議會廣泛的監督權。參議會開會期間,設立各種審查委員會,全面審查政府的工作;參議會閉會期間,其常設委員會擔負監督政府工作的職責,對政府工作、政府工作人員有監督、彈劾權。五是實行政務公開,加強輿論監督。政務公開是群眾監督黨和政府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延安時期,邊區政府普遍推行政務向人民公開制度,反復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讓老百姓聽得懂、看得見。各根據地的報刊,經常刊登模范人物廉潔奉公的先進事跡,揭露典型的違法違紀案件。因此,建立民主政權,推進民主執政,發展黨內民主,擴大人民民主,通過制度化渠道,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和批評,是延安時期我們黨的執政經驗和理論財富。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訪問學者,延安市委黨校黨建室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 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