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馬秀利園長從事幼兒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先后擔任過教師、教學副園長、后勤副園長等職。憑著對幼教事業的無限熱忱和努力扎實、不斷進取的精神,榮獲遼寧省優秀園長、鐵嶺市師德標兵、市級骨干園長、市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等稱號。身為園長,她不僅在幼兒園內積極開展教科研活動,親自擔任園重點課題的負責人,主持完成了省級課題和市級課題,還多次指導省級示范課,為年輕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傾注自己的心血,在家園共育這個“大課題”中,她更是親歷親為,啟發、引導家長們重視家園配合,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共同努力。
幼兒一方面需要成人的照顧、教育、管理,另一方面又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價值取向。而父母往往過低估計幼兒的能力,覺得他們還小,怕他們做不成事反倒添麻煩,于是家長和教師會不顧幼兒的愿望而包辦代替。長此以往,幼兒就會習慣依賴于成人。如果家長對他們管束太緊,干涉太多,或者強迫他們服從自己的意志要求,就會使幼兒的精神負擔過重,心情受到壓抑,個性發展受到阻礙,潛在能力不能發揮,缺乏獨立自主性。所以,家長應當多留給幼兒一些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以鍛煉他們自我調控的能力;教師應該為幼兒經常開展趣味游戲活動。趣味游戲本身具有一定的規則性,幼兒在趣味游戲中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承擔各種社會職責,學習各種社會規范、行為準則,操作各種玩具,通過趣味游戲的操作活動,將內化的主體意識具體表現出來,實現主體意識的外化,實現主體意識對自我的控制和調節,這樣幼兒就會逐漸養成遵守一定規則的行為習慣,由他控到自控,逐漸形成自控能力。例如,玩“烏龜”馱物游戲,規則要求幼兒趴在地上,將枕頭放在背上,然后開始向前爬,爬到終點用手觸摸小凳子腿兒,再往回爬,爬到起點線,用手拍下一個小朋友的手。游戲初,絕大多數幼兒不能按要求做,成人以獎勵為誘導手段,強化他的自控動機,逐漸學會處理主動和遵從的關系,懂得一切行為要考慮到集體生活中的他人,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克服沖動性,形成最初的規則意識。幼兒運用掌握的規則來評價自己,矯正自己的行為,成人要及時表揚,強化幼兒的自信心,使其逐漸形成自控的習慣。
在幼兒園里久了我們就會發現并感受到它特有的不同,它的每一個角落無不散發著濃郁的魅力——孩子用自己的主動權創造了這里的一切。為此我們更應該把主動權還給他們,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豐富、安全、互動的物質環境,讓幼兒與環境互動、對話,使孩子們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促進身心各方面的平衡發展。
在幼兒園中,我們的幼兒教師總會收集一切與孩子生活相關的物品,并挖掘它們蘊藏著的可利用的價值,把所想、所感的內容化為實際行動。我們幼兒園的老師并不只著眼于活動室的一面墻、一個角,而是把孩子所能接觸到的周圍的所有環境都充分地去加以利用。逐漸地孩子們在與環境的接觸中、互動中,得到成長、取得進步。最終孩子們可以自由地探索、嘗試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并無拘無束地展現自己的才能、智慧和潛力。
所以,我們要多給幼兒提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培養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兒擁有自己獨特的世界,這不僅異于同伴,更重要的是不同于成人。因此,做教師和做父母的都應尊重孩子在興趣選擇、價值判斷等方面享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