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教學,即主體全身心地投入到客體中,與客體相互整合與交融在一起,構成一種全新意義的活動。體驗是幼兒活動的內在方式,幼兒只有通過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理解教育內容的內涵。而體驗來自于幼兒的現實生活,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獲得體驗快樂。因此我們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盡量去挖掘幼兒生活中的細節,為幼兒提供感興趣的“體驗場”,讓幼兒主動學習,在體驗中感悟音樂、在音樂中感受生活。
一、情境體驗,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
音樂作為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只有創設一種與音樂情境相和諧的環境、氣氛,使幼兒融入環境,在環境中得以體驗,才能使他們更快地進入課境,自然地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樂語言表達出來。如教唱歌曲《小魚的夢》真我在教室周圍擺放著各種“花草樹木”,當然這些都是用廢舊材料制作的,把中間布置成一個池塘,《小魚的夢》的音樂也輕輕地播放著。上課時,我組織孩子們在外面排好隊,對孩子們說:“小魚們,我們在外面玩的真開心,讓我們回家休息吧?!庇變阂宦牐婷嫦嘤U,“真奇怪,老師怎么叫我們小魚了?”。這時候音樂響起,我聽著音樂做著魚游的動作優雅地走進教室,幼兒一看,本能地揚起手臂模仿著動作也跟進教室。幼兒全神貫注地聆聽著音樂,舞動著手臂,真的仿佛一群調皮的小魚回到了媽媽的懷抱。這場景的創設,不僅讓幼兒感知了音樂,同時也讓幼兒利用小魚的角色進入了一種學習的自然狀態,為主動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此可見,情境教學能把概念具體化,傳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兒將認識與情感相結合,使思維與形象統一,變灌輸為感悟,變說教為體驗,使幼兒全面發展。
二、情感體驗,提升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中的投入、想象、聯想、思考的范圍是廣闊的,是不可造型的藝術,并在瞬間或長期都可以有著不同層次的情感,而這種情感的表現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傳統的教唱模式,不僅約束了幼兒的探索、更談不上情感交融的演唱。因此,教師必須深刻理解、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既要成為音樂作品的欣賞者,又要做音樂作品藝術情感的傳播者,而這種傳播就要求教師探索新型的教唱模式,用豐富的情感把幼兒帶進音樂世界,讓幼兒從聽音樂到用心情感受音樂,再到理解、學習、創編,使幼兒主動學習的方式逐步提高。如:在歌曲《小魚的夢》,我采用這樣的模式進行教學:聽(歌曲感受)——學(歌詞歌曲)——演(歌曲演繹)——編(歌曲創編)。
1 聽——感受歌曲
音樂首先是一種聲音在時間中的展現,通過聽覺引起人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在反復聽賞時,還會聽出作品的段落、曲式結構、作品的風格等,因此,在教唱歌曲時,教師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讓幼兒反復聽。如在歌曲《小魚的夢》的教學活動中,我借助情境的幫助,伴隨著歌曲抒情優美的音調,用極富情感的語氣、語調,講述小魚們游戲、娛樂的故事,然后,再用親切,柔和的聲音并采用不同的形式進行演唱,使幼兒真正置身于情、景、聲交融的場面,真正領會作品帶來的感受,促使幼兒主動參與積極體驗。教師親切、隨和的教態創設了一種愉悅合作的學習氛圍,而幼兒在這種積極情感的驅使下,很快產生了投入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情感的心理需求,為下一環節的教學做了情感上的鋪墊。
2 學——歌詞歌曲。
讓幼兒真正走進音樂、融入音樂,必須通過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來感知音樂、認識音樂,獲得審美滿足,從而變被動接受、機械模仿為主動參與、積極體驗。如教唱《小魚的夢》,通過第一環節不同形式的反復聽賞,幼兒已熟悉歌曲的曲調,再通過幼兒的圖譜設計,在設計中反復驗證,幼兒已基本上掌握了歌詞。這種學歌詞的程序讓幼兒把自身的生活體驗與情感表達結合起來,逐漸從現實生活的情感體驗中,豐富和積累了不同情感與相應的音樂語言表達方式。歌詞的自我學習,為幼兒的演唱打下基礎,因此當音樂響起的時候,幼兒已經能看著歌譜聲情并茂地演唱了。在學唱過程中,不斷地提高演唱要求和難度,并采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
3 演——演繹歌曲。
新鮮有趣的音樂表演不僅吸引了孩子長久的注意力,將孩子帶入一種自然學習的狀態,而且表演能給孩子最大的自由空間,讓他們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在釋放個性中完成學習與創造。如表演《小魚的夢》,有的孩子在地板上摸爬滾打,有的孩子開懷大笑,有的興奮歡呼來表達小魚游戲的場景。他們沒有了規矩與束縛,但卻在歡樂中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在體驗中獲得自我學習的快樂。
4 編——創編歌曲。
每個幼兒的個體能力、認識和體驗的角度、興趣和愛好及對音樂的感受是不同的,他們的表現方式、水平也不同。因此,在創編時,教師應借助當時的情景、材料,利用各種形式幫助幼兒把已有知識經驗遷移到活動中,鼓勵幼兒不重復別人,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示出來。如在創編歌曲《小魚的夢》活動中,我提出問題“為什么說小魚在池塘媽媽的懷里睡?”。通過幼兒討論得出結論:因為小魚生活在池塘中,所以說池塘是小魚的媽媽。當幼兒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后,就編出了 “小鳥在藍天媽媽的懷里睡,小兔在草地媽媽的懷里睡,花兒在大地媽媽的懷里睡……的歌詞。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只有通過發現,理解才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幼兒把生活中獲得的情感體驗遷移到新的情境下,再度重復體驗或創造性地體驗,為幼兒主動學習提供時間與機會,讓幼兒與環境、與同伴、與老師等之間進行多維互動,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幼兒,并通過再次操作、實踐,進一步激發幼兒創編的愿望。
三、意識體驗,增強幼兒主動學習的信心
現代心理學認為: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中,幼兒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問題,發表意見,才有新的發現和創新。由于幼兒的個性特點、已有經驗、興趣愛好、感受方式不同,因此,他們對音樂作品的感受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作為教師既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和不同感受,同時還要接納、包容幼兒的能力差異,給幼兒主動學習的自信心。如:菲菲小朋友。是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她特別喜歡聽音樂,但是她的節奏感較差而且唱歌走調,每次表演時都不合拍,當表演《小魚的夢》,她很難過的告訴我說:“老師,小朋友們不愿意和我一起表演”。我對她說:“你愿意和周老師一起表演嗎?”菲菲興奮地點點頭,當表演結束了,我針對她那認真學習的態度進行了表揚,那些不愿意和她一起表演的孩子也主動地邀請她。因此,我們要本著素質教育的精神和“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思想,接納幼兒學習的差異性、獨特性和創造性,尊重和接納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體驗成功和樂趣,在情感體驗中增強參與學習的信心。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的,只有當他們自己去探索去體驗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在活動中,教師應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愛好,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活動氛圍,尊重每個幼兒的真實感受和想法,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為孩子的課堂開辟“捷徑”,把被動的體驗遷移到自主的體驗活動,還孩子一個自然的生態課堂。一路體驗一路歌,讓我們的孩子情趣盎然,快樂無比,使他們在自由的天地里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