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華愛華的《幼兒游戲理論》一書對幼兒園“大帶小”活動的意義有著精辟的論述:“完美的個體發(fā)展離不開同齡伙伴與異齡伙伴的交往。而沒有與年長者的交往,將減少知識經(jīng)驗和技能的學習機會:沒有與年幼者交往,會使幼兒的責任心、自主感和組織能力的補償難以實現(xiàn)?!?/p>
我認為,在“大帶小”課題研究中,教師是諸多因素中的關(guān)鍵,因為,雖然是“大帶小”,但畢竟都是孩子,一定會出現(xiàn)許多的問題與矛盾:另外,由于孩子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情況和現(xiàn)象,需要老師介入指導、幫助、協(xié)調(diào)。那么,老師應該在什么時候進行干預、采取什么樣的指導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活動的實效?這是個有現(xiàn)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二、實驗過程
(一)實驗對象:選取我園大一班44名幼兒與小一班結(jié)成對子開展活動,以各班活動的直接指導老師作為實驗對象行進研究。
(二)研究方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
(三)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系統(tǒng)地學習如何觀察、做記錄,以課題方案為指導,制定出活動的計劃、步驟。
第二階段:與小一班結(jié)成對子,平均每兩周進行一次“大帶小”活動,對幼兒的活動情況及老師的指導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事后作認真的分析與反思。
第三階段:在學期中,根據(jù)需要和課題組改進的方案及時調(diào)整改進,共同商討組織好活動;總結(jié)討論活動成功或是失敗的原因,針對幼兒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在班級進行討論、反思、總結(jié)。
第四階段:學期末,用攝像機隱蔽拍攝“大帶小”活動的詳實情況。對拍攝內(nèi)容觀察、記錄、反思,并進行分析、研究,著手撰寫專題總結(jié)。
三、具體做法
(一)仔細觀察,準確把握干預的時機
觀察是教師干預的前提和基礎(chǔ),老師只有充分觀察才能對活動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
1 當幼兒主動尋求幫助時
對于幼兒來說,老師是他們最信賴的人,所以在當其遇到困難、困惑時就自然而然地會想到向老師進行求助。這時,為了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推進活動的進程,教師就要介入。
比如,我們第一次“大帶小”活動是“為弟弟妹妹制作名片”,要求大班孩子找一個弟弟或妹妹做朋友,了解他們的情況,并為他們制作名片,以便日后能記住他們?;顒舆M行中,有的孩子跑來求助:我不會寫弟弟的名字;或是弟弟最喜歡的水果是葡萄,可我不會寫。這時,我提示他們:我們看圖書的時候可以借助什么來認漢字?除了寫“葡萄”兩個字,你還會用什么方法來表示葡萄?通過啟發(fā),孩子們想到可以用拼音來將名字拼寫出來;可以將葡萄畫出來。下圖是大班一個孩子制作的名片:
弟弟叫何青蓮;電話號碼是3918531;最愛吃的水果是葡萄;最喜歡的人是小姑;今年四歲了;最喜歡的玩具是奧特曼;最愛吃的食物是玉米;最喜歡的動物是小企鵝;最喜歡的運動是足球。
在此過程中,教師并不是一個教導者而是一個促進者。當幼兒把“球”拋向教師時,教師要以適當?shù)姆绞饺ソ樱⒁赃m當?shù)姆绞桨选扒颉睊伝赜變海趻伣拥倪^程中不露痕跡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起到介入的目的。顯然這種介入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擾性的,千萬不要生硬地去搶幼兒的“球”。
2 當幼兒遇到困難準備放棄活動時
在一次“我教弟弟妹妹折小房子”活動中,大班的遙遙小朋友帶著一個弟弟趴在地上折,哥哥折一步,弟弟折一步,但我總覺得有些不對勁,原來房頂部分折得不對,遙遙顯然也覺得不對頭了,可就是不知道問題在哪里,他發(fā)現(xiàn)我在注視著他,明顯地不自在地左右看了看,我明白他的心理:本來當哥哥的是來教弟弟的,可是自己卻不會,覺得挺不好意思的。又嘗試了幾次,總是到房頂?shù)牡胤竭M行不下去了。終于,他把紙往旁邊一放,坐在那里并不看著我,說:“汪老師,告訴你吧,其實我自己根本就不會折?!蔽矣X得這是他在向我發(fā)出求助的信號,如果再不予理會,他就會放棄了。于是我說:“只要把手伸進那個角里,用手指一勾就行了。”他也豁然開朗,并成功地把房頂折出來了。
在“我教弟弟妹妹念兒歌”活動中,大孩子是怎么教的呢?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大孩子念一句,小孩子念一句。完整地念完一遍后,大孩子就跑來告訴我:“我教完了。”我問他們:弟弟妹妹學會了嗎?好多大孩子像商量好的似的回答:“弟弟妹妹學不會!”,言語中透著許多的委屈和無奈。顯然,大孩子不知道“教”的技巧。于是,我出面給予了指導:先一句一句教念,念幾次后,讓弟弟妹妹跟哥哥姐姐完整地念,最后讓弟弟妹妹單獨念,如果他們能單獨念,這才算會了。掌握了“教”的方法之后,孩子們都有事可做了,也有了衡量自己工作的標準了。
3 當活動中出現(xiàn)不安全因素及不良榜樣時
在“我們?nèi)ド⒉健被顒又?,有的頑皮的大孩子在帶小班孩子散步時總是走走停停、打打鬧鬧,發(fā)現(xiàn)離前面的隊伍很遠時就猛地拉著弟弟妹妹的手往前跑,幾次下來,有好幾個小班的孩子差點跌跟頭;有的大孩子常走走就偏離隊伍很遠,路上車來車往,很容易出現(xiàn)安全事故:隊伍走到一片草坪上,老師讓孩子們到草坪上玩一玩。孩子們?nèi)缑擁\的野馬一般奔跑著,歡呼著,近平瘋狂!有幾個大孩子帶著小孩子站在一株低垂的槐樹下,輕輕一躍拽住了樹枝使勁往下拉。小班孩子見狀,也跟著跳起來拽。——這個時候,是老師應當介入的時候,應出面予以提醒和教育。
4 當幼兒將自己角色身份遺忘時
還是在“我教弟弟妹妹折房子”活動中,一個大孩子折好后,高興地舉起來跑身我說:“老師,我折好了!”而他負責教的妹妹則一臉茫然地看著他。顯然這個孩子將自己是哥哥、是來“帶”妹妹完成任務(wù)的身份給忘記了,沒有指導的意識,沒有凸顯出“帶”,而僅僅是當成一次手工活動,只顧自己投入到活動中了。這個時候老師應該給予提示,幫助其“回歸本位”,可以提醒他:妹妹會了嗎?她需要你的幫助。
(二)采取適宜的指導策略
1 活動初期,多創(chuàng)設(shè)機會讓兩班孩子接觸,以培養(yǎng)大小幼兒的情感。
活動剛開始時,兩個班孩子還比較陌生,如何讓他們盡快地熟悉起來,消除距離感?正好幼兒園組織的春游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大一班和小一班結(jié)對,手拉著手一起步行到公園。一路上孩子們有說有笑,初步減少了陌生感。在室內(nèi)的第一次“大帶小”活動,我們安排了“給弟弟妹妹制作名片”,則進一步增強了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間的了解,增進了彼此的感情。
2 活動內(nèi)容的選擇宜考慮到兩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在活動中要注意面向全體幼兒,既要考慮到小班孩子是否能接受,又要考慮到大班孩子是否感興趣,要求過高過低都會影響活動的效果,要調(diào)動兩個班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大小幼兒之間的互動。我們安排了大帶小看圖書、繪畫、玩玩具、做手工、念兒歌、散步等活動。一個學期下來,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于一起散步、玩玩具這些比較寬松的活動更感興趣也更投入。
3 活動進行中,老師要注意耐心引導。
“大帶小”活動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活動。所以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多一點寬容。如在“帶弟弟妹妹玩具”活動中,有很多大班的孩子在剛開始活動的時候往往表現(xiàn)出很盡責的樣子,可是玩著玩著就只顧著自己玩了,這個時候我們要有耐心地引導孩子,而不是以強制性的手段生硬地禁止,這樣反而破壞孩子玩的氛圍和樂趣。
4 注重活動前、活動后的談話。
活動前后,教師要組織好幼兒進行啟發(fā)談話。活動前重在明確任務(wù)、激發(fā)興趣,活動后重在引導幼兒交流感受、商討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積累帶弟弟妹妹好的經(jīng)驗,表揚相互合作、認真負責的好哥哥好姐姐,激發(fā)幼兒的積極性。
比如:在“帶弟弟妹妹畫畫”活動中,想到小班一張桌子坐了5-6個人,再加上大班的5-6個人,一張桌子就是十幾個人。如果一人一張紙就是十幾張紙,會非常不方便——可不可以只帶一張紙,讓大孩子和小孩子在一張紙上作畫?活動前,就這個問題和孩子們談話,誰知我的建議一提出來,很多孩子都持反對意見,并且還說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趴在地上畫、到后面的臺子上畫、趴在椅子上畫等等。在每次的活動結(jié)束后,我都要組織他們談話:你是怎么帶弟弟妹妹的?活動中遇到了哪些問題?你是怎么解決的?等等,并對那些認真教弟弟妹妹的孩子提出表揚。
5 合理安排活動空間,確?;顒有Ч?。
需要在室內(nèi)進行的大帶小活動應分班進行。因為,人數(shù)過多不利于教師觀察指導,而且幼兒人數(shù)過多,使活動空間顯得擁擠,不利于孩子們的活動。我們在開展“帶弟弟妹妹念兒歌”活動前,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隨著活動的進行就發(fā)現(xiàn)一個活動室八十多個孩子一齊念兒歌實在是太吵了,孩子們相互之間都聽不到聲音了,于是我們果斷地調(diào)整方案,帶了一半的孩子到另一活動室。
四、有待繼續(xù)研究的問題
在探討大帶小活動的教師干預和指導問題的過程中,還出現(xiàn)了許多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如:
1 大帶小活動是自由結(jié)對好還是要固定的伙伴,哪種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發(fā)展及老師的跟蹤調(diào)查?
2 大孩子的角色定位到底是什么?是否要求他們一定在弟弟妹妹面前規(guī)規(guī)矩矩地做個好榜樣?
3 大帶小活動是不是要一對一,是不是可以根據(jù)需要采用多種形式,如幾個大班孩子一起照顧幾個小班孩子,分成小組式:或者可以分成大組或全班性質(zhì)?哪種效果更好?
4 大帶小活動的“量”如何制定?如何解決部分大班孩子的不耐煩情緒?比如有的小朋友聽到說帶弟弟妹妹玩就會說:“哎呀,又要帶弟弟妹妹了,我自己都沒玩好呢!”
針對這些問題,我將在日后的研究中繼續(xù)進行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