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需要在不斷的變化中創造不朽,不拘泥于固有程式而隨心所欲,而最終統一一切為和諧。筆下萬物皆生機昂然,靈動中充滿著生命的唯美。羅藝的藝術人生就是追求著這樣的唯美主義,將身心全部投入其中,忘我的描繪著筆下美麗的事物。

羅藝,四川彭州市人,1987畢業于四川美院,專業畫家,現居北京。1991在四川省詩書畫院舉辦個展并獲廣大影響,在臺灣花蓮、臺北百韻藝術中心舉辦個展,1997月參加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1998應邀參加美國洛杉機國際藝術博覽會。
路遇
羅藝從小生長在蜀中天彭,故土的芬芳和川民特有的藝術感滋養了他的成長,鑄就了藝術家的生命。在他七八歲的某一天上學的路上,偶遇一位路邊作畫的畫家,瞬時被筆墨的魅力所吸引,竟忘記了自己該去上學。就那樣專注地望著畫家筆下的行云流水,雙腿則再也無法挪動。他突然發現自己是那樣喜歡繪畫,也便從此與藝術結緣,不可分離。
坎坷升騰博大
羅藝的人生曾經經歷一段布滿荊棘、充滿晦黯的苦澀的命運旅程,以至于他的畫始終洋溢著蓬勃雄壯的美和震撼人們心靈的偉力。小時候趕上文革,弟弟在他的“紅色小本”上涂鴉,結果被發現以后,他被定上了“小反革命”的罪名,學校把他開除了。閑下來的羅藝從城里回到了鄉下,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練習畫畫之中。長大以后,他經歷的勾心斗角越來越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心也跟著越來越淡然,從而對于很多事有了強大的包容力。寬廣的胸襟衍生博大的視野和胸懷,羅藝很自然地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抽象中的唯美
唯美主義者通常喜歡在抽象思維的廣闊空間里自由遐想,而深深喜愛畢加索、米羅等大師的羅藝同樣在將印象派風格進行到底。他從年輕時便開始被畢加索畫中的變化感吸引,從中獲得啟發,并將作畫與哲學聯系在一起,不斷地制造沖突矛盾,再予以解決,最后將畫面統一在一起,形成唯美的印象。用他的話講:“就好像霍元甲的迷蹤拳,無套路,隨手成法,打破固有的模式才能有更多的變化。中國道家和佛家的學說講究萬法自然,有時候我畫畫都不知道我在畫什么,第一筆下去了緊接著第二筆就來了,而不是在心里形成想法?!?/p>
多樣的表現
對于作品的變幻,羅藝擁有著多種多樣的手法,他的作品融入了剪紙、木雕、瓦當、蠟染、磚刻等多種藝術形式。平時他經常接觸這些多種多樣的形式,久而久之也就自然運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是一種無意識的應用和結合。自從二十多歲喜歡上畢加索和米羅等大師之后,就一直尋求一些不一樣的變化,他始終認為做畫不能固執,要尋求諸多變化,放射更生動的表現力。
藝術“璞玉”

參加的展覽多了,自身價值在跟著不斷地提升,從臺北到西班牙,再到日本。羅藝的畫走過了許多國家,甚至被西班牙國立馬德里美術館的前館長卡洛世·阿力安收藏,并且給他的評價是:“羅藝是中國中青年畫家中的一塊璞玉,能兼納中國萬年的古老藝術傳統和西方精致藝術特質于一身,兼融并蓄,入古出新。他不管使用中國傳統的宣紙還是西方的油畫材料,背景色彩統一,主體顏色鮮明,繪圖手藝高超,根據我個人的看法,雖然不是受到畢卡索直接的影響,但人物的構圖,方寸間隱約可以嗅出這位大師對年輕的羅藝有些許的啟發,還有某些地方款似介于西班牙與摩爾人之間的一些手抄經本的插畫中的人物造型,在樸拙中散發出特有的美感?!?/p>
自由的生活方式
醉心藝術的羅藝是個喜歡低調而追求自由的“隱士”,在采訪他之前甚至很少能獲取他的資料,搜索他的名字,所有資料都指向隋朝。關于生活,他只喜歡默默地研究自己的藝術,同這個躁動的年代缺乏純粹做學問的人形成反襯。“我是個實實在在的人,不會刻意去抄作自己,但如果別人主動來找我,我也不會拒絕,還是順其自然的好。當然現今藝術的商業化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各有志,不過分就好?!彼@樣淡然地說,“我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畫畫好。我很滿意現在的生存狀態,可以甩開生活瑣事,不必為柴米油鹽分心,專心研究自己的做畫藝術。非常喜歡這種自由的狀態,自得其樂。藝術家的內在需要就是一種和諧的心態,做一個平靜和善的人,畫畫其實就是這種心態,你的心是怎么樣的畫出的畫就是怎么樣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