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5日清晨,《新聞聯(lián)播》主播羅京,因晚期淋巴腫瘤醫(yī)治無效,病逝于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享年48歲。
26年,創(chuàng)造零誤差播報奇跡
1983年,大學畢業(yè)的羅京被分到央視擔任《新聞聯(lián)播》播音員。雖然這并非他的第一選擇,“無論是普及率還是知名度,與電臺相比,電視的吸引力不是很大,畢竟那個時代電視還是一種小眾奢侈品”,但他一干就是26年。在這26年里,電視從小眾奢侈品變成普及家電,《新聞聯(lián)播》也從錄播改成直播,但唯一不變就是羅京零誤差播報的紀錄。
零誤差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做起來可就沒那么簡單,如果不是時刻用心在做,絕對會出差錯。作為央視主播普通話發(fā)音準確可是基本功,為此羅京也沒少下功夫。他每天隨身都帶著一本字典,遇到不確定的讀音,就會隨時查找,就這樣先后有9本字典被他翻爛了。
而自從《新聞聯(lián)播》改成直播后,不但語速從180字/分提高到300字/分,還有設(shè)定嚴格的時間限制,播出的最后一句話在7:30準時結(jié)束,如此苛刻的條件,稍不留神就會出錯。有一次,節(jié)目已經(jīng)開播,演播室突然收到一條重大新聞的稿件,要求羅京看到稿件的同時,無間斷口播15分鐘。突然,給羅京遞稿的李瑞英發(fā)現(xiàn)有一張稿子找不到了,好在羅京播完前一張稿件的最后幾句時,李瑞英終于找到。盡管播出新聞的無差錯,但下臺后,兩人都虛脫了。
用心挖掘一種真實感受
羅京行事一貫低調(diào),就連參加慈善事業(yè)也是一樣。10多年來,央視組織的所有明星慈善活動他都參加過,可是被外界報道卻甚少。
2008年4月底,羅京跟隨“圓夢2008”的行動組,前往福建山區(qū)為那里貧困的孩子籌集運動的培訓基金,這是他最后一次參加慈善活動。
在福建省一個偏遠的山區(qū),其他志愿者給孩子們上課,而羅京則帶著孩子們賽跑、踢球。和孩子們在一起,他也像個大男孩,絲毫找不到央視大腕的感覺。事后,羅京說出了做“助教”的緣由:“我希望被訪者和我說話的時候不要保持距離,不管說的是什么,我想要挖出真實的感受。所以我跟他們一起打球,一起下田,一起吃飯,跟他們混熟一點,聊天的時候能夠挖出一些東西。我們要通過溝通,取消隔膜,我希望聽到的是真實的想法。”
羅京之所以受人敬仰,原因不在于他是央視大腕,或是“國臉”,而是他一直堅持用心做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