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46 歲,還時時感覺興奮和驚喜,每天清晨醒來,想起要出門工作,都還是興奮與恐懼交加。
《國際先鋒論壇報》的著名專欄作家Suzy Menkes曾經說:“我真想徒手殺了馬克·雅可布,有生之年再也不想看他的秀了。”這個能讓Suzy恨得牙根直癢癢的馬克·雅可布正是大名鼎鼎的Louis Vuitton品牌的創意總監。當年的紐約時裝周上,馬克·雅可布的秀整整推遲了兩個小時,這令在場的媒體幾乎抓狂,Suzy隨即寫了篇尖酸刻薄的評論發表在報紙上。不過識趣的馬克·雅可布在幾天后Louis Vuitton的秀上,為Suzy Menkes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件印有“Suzy Menkes kills Marc Jacobs”的搞笑T-Shirt,輕輕松松就化解了兩人之間劍拔弩張的尷尬氣氛。
“我今年46歲,還時時感覺興奮和驚喜,每天清晨醒來,想起要出門工作,都還是興奮與恐懼交加。我沒興趣售賣所謂生活方式,只想做點衣服,僅此而已。”人到中年的馬克·雅可布依然如此隨性,這大概也是他被業界稱為“時尚頑童”的原因。
時尚鐘愛有活力的人
1963年馬克·雅可布出生在紐約,父親早逝,母親多次婚姻失敗,他與母親及姐弟一起生活的一段童年,是他人生最黯淡的時期。他的唯一興趣只有時裝。自離開家庭搬去與祖母同住后,他進了紐約著名的設計學府Parson School of Design,開始了他的時裝世界。
1993年,雅可布以設計總監身份為Perry Ellis推出“浪人時尚”系列后被解雇。不過,這個系列正好成為他的標記,他與多年合作伙伴羅伯特·達菲得以再次獨立推出個人品牌,成就他踏足國際時裝界。自1997年開始,他獲任為LV的設計總監。隨后,這位美籍時裝設計師野心勃勃的“舊瓶裝新酒”計劃,令LV這個法國百年老字號再度生輝。其中,雅可布與村上隆合作推出的可愛印花圖案新款,單在2003年便為本以莊重的褐色logo立身的LV帶來超過3億美元的銷售額。
談到自己如何投身時裝設計生涯,馬克·雅可布說:“80年代初,當時我大概十五歲,我開始出沒在所有我能混進去的夜店,比如Studio 54。我有些畏羞,社交方面,我至今還是笨拙得很。但我擅于躲在角落觀察,當時形形色色個性獨具的人物,比如Stephen Sprouse,安娜蘇Anna Sui,剛剛出道的
麥當娜,朋克樂手Debbie Harris,涂鴉藝術家Keith Harring等等,讓我看得目不轉睛。80年代,各種能量交錯碰撞,激起火花,沒有人固守成規,真是難得的充滿創作活力的時期。
我是個對視覺極為敏感的人,甚至連對音樂的感知都是先由視覺觸發的。比如,我看到滾石樂隊唱片專輯的封面,感覺別出心裁,我就會跑去找他們的音樂來聽。
當時我一面就讀藝術設計高中,一面在紐約一間前衛時裝店打工。接著上了Parsons設計學院,獲獎,遇見我的事業搭檔Robert Duffy,合作至今。”
在馬克·雅可布曾經比現在重9公斤的時候,他的時裝謹慎而富有淑女風范,更像是經典版的CHANEL。如今他的設計則更像是“將女明星的生活重新打包搬上T臺”。“人們并不想看到真正的現實世界,”雅可布對此表示,“他們想要的只是修飾過的東西。真實世界的邪惡讓我震驚,簡直像馬戲團或者卡通樂園一般匪夷所思。”
三大品牌設計掌門人
馬克·雅可布每季要設計三個品牌系列:LV(LOUIS VUITTON)、馬克·雅可布(Marc Jacobs)和馬克·雅可布之馬克(Marc by Marc Jacobs)。與眾所周知的LV所推崇的高貴精神不同,以馬克·雅可布個人名字命名的Marc Jacobs品牌系列,是雅可布將其對生活對時尚的創意鋪陳在自己的設計中的典型代表,一種兼有上城雅痞和下城街頭藝術家塵埃的氣味讓明星和時尚青年大為欣賞,極力追捧。此外,針對年輕消費者創建的副線品牌馬克·雅可布之馬克(Marc by Marc Jacobs)也備受關注。
談到如此截然不同的三種設計風格,雅可布說:“我在巴黎和紐約各擁有一個創作團隊。我不是直線條的人,思維跳躍得非常快。每一季當我們開始設計的時候,手下的設計師們會與我碰頭開會,大家交換意見想法。這一過程通常是漸次演進的,而不是只集中在一個設想的基礎上。比如,起初我們可能會選擇紅色作為主色調,到最后也許紅色只是拿來提神的點綴罷了。”
Marc Jacobs系列創辦于上個世紀末,雅可布說起創辦這個品牌的原因時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我不像阿瑪尼(Armani)那樣涉足家居系列,甚至酒店業。我沒有興趣售賣所謂生活方式。我只是想做點衣服,這是讓我感覺最幸福的事。時尚并不統治支配你我的生活。我也喜歡美食、音樂、藝術,享受生活。沒有誰需要注冊加入某種生活方式。你應該可以隨時改變心意,只要你自己喜歡就好。”
“我今年46歲,還時時感覺興奮和驚喜,這真是讓人喜悅。就像時裝,它不是必需品,但多有趣啊。我并不是真的回首過往,我只是深愛只有當你年輕時才擁有的無所畏懼的氣概,還有自然的好奇心。當這些回憶浮現的時候,我就跟隨它們,看它們是否為我帶來新的靈感。”
波普藝術是流行推動力
毫無疑問,馬克·雅可布改變了今日時尚的面貌,把藝術變成了一種流行。而流行的本質在于其背后擔當推手的強大商業機器,自命清高的藝術對此避之不及。然而,半個多世紀前,Andy Warhol及其同儕,首創波普藝術(Pop Art),把流行符號植入了高端的藝術世界里,從而改變了今日藝術的面貌,把流行變成了一種藝術。馬克·雅可布順延著這一打破商業和藝術間壁壘的天才想法,讓那些頻繁出現在當代藝術館里的波普藝術作品,也伴隨著Louis Vuitton經典的Monogram圖案,出現在象征著當代消費社會最高成就的Louis Vuitton精品店中,比如Stephen Sprouse的紐約街頭風格涂鴉,村上隆的童趣卡通漫畫,或是Richard Prince的異色世界……馬克·雅可布推動著這些藝術家,荷槍實彈地進入了商業世界。不得不承認,從未接受過任何當代藝術教育的馬克·雅可布確實很像Andy Warhol的精神之子。
半個世紀以來,無數藝術家都在突破藝術與商業之間的藩籬,并且成果頗豐。然而,仍舊有大量的藝術“精英”,習慣將自己鎖在深閨中,怕與外界的凡塵牽扯上關系,以免玷污了自己的高貴血統。許多大名鼎鼎的畫商和藝術家,更是喜歡在時尚名人面前顯擺自己的藝術知識,讓那些浮夸成風的時尚名人自慚形穢,前者認為他們守護著人類的精神大門,后者對他們而言,只是一些僅懂得穿衣打扮的庸俗貨色。馬克·雅可布雖然經歷過Parsons設計學院的專業訓練,卻并未染指過藝術史,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便一直被這種來自藝術界的“歧視”目光壓抑著,這種待遇讓向來敏感得如小孩一般的他在藝術面前異常戰戰兢兢,在面對那些口吐蓮花的畫商面前謹言慎行,只顧著和助手一個勁交頭接耳。
他曾在接受《Interview》雜志的采訪時說:“藝術家在某種程度上是神啟的。但我自己只是一個時裝設計師,拿一份薪水,整天圍著包包、鞋子和衣服轉,做些需要創意的決斷而已。我并非是受神啟發的。”他的畫家朋友Elizabeth Peyton聽了這番話后,開導他說:“你照樣可以隨心所欲地愛任何東西,你知道,我們也喜歡衣服啊!”
悶騷男人的裙裝癖
馬克·雅可布“時尚頑童”的稱號不是浪得虛名,從出柜到和男友分手,從裸體和湯姆·福特(Tom Ford)肉搏到和男模搞在一起,從高跟鞋黑絲襪到短裙,他無時不刻不在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與湯姆·福特的見怪不怪相比,雅可布的半裸出鏡,則鮮花、爛番茄各收一半。有好事者在網上做調查,超過半數的人毫不客氣地說“快讓他把衣服穿起來”。自從他第二次戒毒成功后,雖然容貌和身材都上了兩個檔次,可卻失去了輿論支持。秀場遲到2小時,引得眾位時裝喉舌炮轟不輟不算,他還在myspace上傳出了網戀緋聞,一時興起買了張頭等艙機票,讓網絡那一頭,從未謀面的“小朋友”飛到巴黎和他約會,簡直與召妓無異。
雅可布自己卻說:“這對我而言,是很出位的事。我想這么做,因為我喜歡。全無知性的一面指引。重點就是沒重點。”
那一年LV男裝秀上,他第一次穿了一條蘇格蘭裙子跑出來,之后再也沒脫下過裙子。在麥當娜執導的新片《猥瑣與智慧》的首映式上,馬克·雅可布又穿裙子亮相了,這回他沒穿高跟鞋,而是搭配了黑色靴子和長襪。“我并不經常穿高跟鞋,”他說,“女人們總是說:‘噢,男人不明白我們為了穿高跟鞋和裙子受了多少罪。’但是我可以感同身受。我穿高跟鞋一方面是因為想讓自己顯得更高一些,另一方面是為了告訴大家,我也可以為時尚而受苦。當然,其實我不覺得痛苦,能夠達到自己理想中的形象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我穿裙子和高跟鞋就是為了享受女人們擁有的樂趣。”
我只是想做點衣服,這是讓我感覺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