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達到新課程的要求和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需要構建適應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探尋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我們從習慣養成教育入手,結合國家教師基金會“十一五”教育科研立項課題“小學生自主意識和主動發展能力的培養研究”的課題研究,進行了“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以激發學生內在動機為核心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主題研究,以“五自行為習慣養成”的評價為抓手,把學生放在發展的平臺上,實施發展性評價,取得了明顯的教育效果。
一、明確評價目標,轉變評價觀念
學生個體整體素質的發展,其核心是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穩定的行為,一經形成就會成為人的第二天性,終身受用。小學階段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在實踐中,我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分年段制訂了“五自行為習慣”的各階段實施要求,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單一評價方式為多元、多維、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二、改變評價的內容與方法,突出評價的發展性
(一)評價內容達到“三統一”。突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要素的統一,構成促進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目標體系,促使學生主動發展。
(二)評價過程達到“五個兼顧”
1. 育人與育德兼顧
在實施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評價中,我們不僅注重對學生學習成績的關注,同時將學生的德育訓練落實其中。我們把“五自行為習慣”的內容細化為若干項目。對知識性的評價我們采用開發學習潛能的系列評價。
2. 書面與口頭兼顧
傳統的評價只以考試結果作為唯一標尺評價學生,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分數的奴隸。實施發展性評價后,我們把筆試、口試、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如語文學科的評價,除了給學生筆試檢測外,我們還設計了朗讀、言語交際、情境會話、即興演講等多種形式的檢測。
3. 集中與分散兼顧
在學習習慣養成的評價中,為了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但又能保障評價的公正性。一方面我們試行把平時考查與期終形成性檢測相結合,增加平時考查在學科總評中的權重。把情感因素與知識要求的考查結合起來。如課堂學習參與(是否積極發言、發言的質量、同伴的合作、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效果等)列入考查評價內容;另一方面減少檢測的次數,把單方面的技能檢測放在平時,如朗讀、識字、口算、單詞記憶等,以減輕學生心理壓力。把學生引到“注重平時的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的學習方式上來。
4. 學校與家庭兼顧
評價的多樣性、多維性決定評價的實施不能只局限于學校、課堂和教師,還應向社會、家庭延伸。我們把學校制定的“五自行為習慣”評價表發給家長,讓家長參與評價,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銜接。
5. 自評與他評兼顧
他評與自評是我們采取的兩種主要方法。他人評價包括師評生、生評生、家長評學生、家長評老師等方式。實踐證明:生生互評、家長評、學生自評等最能展示學生素質發展過程。一個學生在評價他人時,往往也認識了自己。學生在校的表現與在家的表現是否一致,要靠家長的評價來實現;采用學生自我評價是科學評價的重要方法之一。鼓勵學生不斷地對自己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對照目標檢查自己的學習和行為表現,確定新的努力方向,達到主動發展的目的。
三、發揮評價的多維功能,引導學生綜合素質的主動發展
(1)從學的需要出發,嘗試學生作業改革。過去學生作業單調機械,形式單一,強調分數,忽視實踐,注重強制性,沒有自主性。教師對作業的評價也是統一的評價標準,作業本上沒有學生的個性反映,只有枯燥的分數。為此,我們試行了層次型、自主型、實踐型、養成型、信息型等五種類型的作業改革,鼓勵學生根據需要和興趣,自主選擇作業類型,如信息型作業是為培養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能力而設計的。這種作業,學生可通過網上交流、網上閱讀、網上查閱等方式,有目的獲取知識。教師通過集中展示、學生互評等方式,讓學生展示自我,從而激發學生追求成功的欲望。
(2)從情感培養的需要出發,進行學生評語改革。評語是教師對學生操行的綜合評價。準確、生動的評語像一縷陽光,激勵學生奮發向上、立志成才。以往的評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為此,我們進行了評語改革嘗試,要求老師用準確、生動、富有真情的評語激勵學生奮發進取。教師更新評語觀念,改變人稱,采用兒童化語言,營造一種交心談心的氛圍,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站在鼓勵、希望的角度評價不足之處,給學生以希望和激勵。實踐證明,這樣的評語改革起到了內化學生心靈的作用,是一種等級性的模糊評價。從教師的描述性評價中學生學會欣賞自己、分析自己、教育自己、激勵自己,有效增進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學生對老師的崇敬,促進了師生情感的和諧發展。
(3)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變分數評價為能力評價。我們所進行的學科成績評價取消了百分制,采用等級評語制。從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需要出發配套進行考試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我們提出注意基礎知識、強化能力訓練、全面綜合評價的指導思想。在考試內容上,將各年級的認知目標告知學生及家長,將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既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考查學生的運動能力和創新思維。實踐證明,這種改革遵循了學生的差異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學生家長按照認同的目標去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更好地適應新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需求。
(4)建立評價檔案,展示發展軌跡。廣泛使用“主動發展成長檔案袋”是我們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配套做法,旨在讓教師、家長、學生都來了解學生發展成長的軌跡。語文科的“主動發展成長檔案袋”內有“快樂讀書”篇目與字數統計表、好詞好句摘錄、“我的手抄報”“我最滿意的書法作品”“我編的故事”、最滿意的作文、“我的演講錄音”“我最滿意的測試成績”等。數學科有“數學日記”、我遇到的生活中的數學、編數學情境應用題、“我得出的解題策略”“我的數學小論文”等。英語科有“單詞大王速記表”、我的小紅花、英語小作文、單詞過關成績表等。品德與社會學科有“我參加的實踐活動”、環保行動、在家勞動記錄、“我的值周記錄”等。美術科、音樂科、信息技術課和科學自然課也都建立了反映學生成長的記錄袋。我們將這些檔案記錄以班為單位主辦展覽,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能力得到了發展。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