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新課程標準(實驗稿)》在以往的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幫助學生增強語言意識、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最終達到促進學生心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和綜合人文素養的提高。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觀念,是當今社會教育的迫切要求。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一、教師在教學中要正確把握角色意識
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那么,促進者的角色如何扮演?
我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英語第三冊第41課的第二部分HOW TO PLANT A TREE時,我結合手勢、動作與一個學生對種樹的過程演示一遍后,讓學生兩人一個小組根據課本內容進行模仿操練;學生在操練時,我仔細觀察,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關注學生所傳遞的信息,幫助他們用所學知識進行交流;同時,學生在操練時,我不斷地說VERY GOOD,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最后,我根據種樹的七個環節,挑選七個小組(14人)表演,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由此可見,教師在適當指導下放手讓學生進行語言交際實際,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獲取知識,培養交際能力是達到大綱要求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目標意識
中外教學史說明,獨立于具體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方法”是很難產生遷移的。教者行為必須具備合適的條件,條件是指能影響學習結果所規定的限制;因此,教者應該緊緊圍繞教學的學習主題開展教學活動。例如:我在講授新標準英語初中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I can speak English前進行了3分鐘的“熱身(Warming up)”活動。我首先把關于體育項目basketball/football/table tennis/tennis/bike/swim等教學掛圖掛在黑板上,接著,我唱兩遍自編的簡短歌曲I like basket-ball…I can play basketball…然后讓學生一邊看掛圖,一邊跟著老師哼唱歌曲,最后講授新課的第一部分,讓學生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從而快速、自然、流暢地導入了學習主題。演唱熱身活動進行了3分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學實踐證明,課堂的一切活動都應該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現代思維科學認為,“問題意識”是思維的開始,是學習的起點,是發明創新的前提。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的“專利”。教師問,學生答,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次的思考,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談不上形成創新能力了。
筆者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讓學生在問題中提出問題。例如,我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英語第三冊第50課時,在黑板上板書period和population,讓學生找出至少7個不同時期的世界人口,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瀏覽全文,找到答案后,抽出足夠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指導學生互相交流和討論,并提出個人疑難問題,教師對較重要和較難的問題經過認真篩選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讓學生發現世界人口發展的特點,并鼓勵他們每人繪制一張世界人口發展的折線圖。
可見,有目的性、全面性的問題鏈,不但緊扣教學目標,而且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師在教學中應有創新意識
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課堂教學則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主陣地。培養發散思維,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才能達到教學上質的提高。有位名人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有研究表明,討論式、質疑式的教學有利于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要讓學生豐富想象,積極探索求異,堅持獨立見解,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通過設疑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
在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新穎別致、并能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討論,集思廣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識,讓學生自由地求異發散、編寫新的內容。例如,我教完一篇文章之后在黑板上展現幾個key words讓學生自己去編一些內容,與此同時,使學生相互啟發、互相交流,從而以創新意識來靈活運用語言知識;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與摸索解決新問題,掌握新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又如,為了給學生提供發散思維的機會,我在教過去進行時,出示一副簡筆畫有關一位學生正在學習的情況,而旁邊有他的爸爸在看報。在出示圖時我先把這學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問:What was the boy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這時,同學們就會進行guess,并積極發言,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激發了他們學習的動機,同時,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思維意識。
因此,學生只有在不斷地試圖克服一切困難、努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會具有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品質。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