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如何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采取什么教學法才能把新的理念落實在課堂上,這是每個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本人以為問題式互動教學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理想途徑。
一、問題式互動教學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和認識的升華。問題式互動教學法的作用恰恰在于此,它的具體作用有如下幾點:
a) 問題式互動教學法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b) 問題式互動教學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
c) 問題式互動教學法能培養學生多層次多方面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d) 問題式互動教學法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e) 問題式互動教學法能培養學生養成關注現實社會的情感態度和學以致用的學風。
二、運用問題式互動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創新精神
既然問題式互動教學法是一種培養情感和能力的有效方法,那么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運用才能達到目的,我認為應該注意幾個問題:
1. 問題的設計。
好的問題一定要具備幾個條件,即問題本身一定要科學,要有啟發性、開放性和廣泛性,同一問題里面以及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而且要有梯度,要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只有具備這幾個條件,才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地思維,才能夠鼓勵學生去大膽探索,去研究創造。例如我在講必修三第三單元第2課:《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時,針對新文化運動發生的背景原因,我設計了問題一:為什么在辛亥革命失敗之后,很快就爆發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運動?這樣的問題直接把前后兩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學生馬上就會產生興趣。相反,如果按傳統的做法,就會這樣問:新文化運動發生的背景原因是什么?平淡的問題必定是平淡的反應,當然就不會有良好的效果。又如在這一節課中,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是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設計了問題二:在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等人的看法和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嗎?請談談你的看法。學生要解決問題,必然要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必然要知道課文是如何評價的,教學的初步目標就會實現。接著,他們要發表自己的看法,就必然會突破教材的框框,思考舊文化與新文化的關系,新文化運動后的歷史和現實的關系,然后才能做出評價。這樣一來,學生就有足夠的思維空間,而且能夠產生爭鳴。
2. 課堂的組織。
課堂的組織是一節課是否成功的關鍵,也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組織能力的考查。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擺正師生的地位和角色,一定要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這是原則問題。教師導言要精煉、精彩,直奔問題。問題提出后,教師切忌越俎代庖,而是要指導學生閱讀思考,誘導學生思維,組織學生討論發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平等地對待學生,要尊重學生,傾聽他們的發言,切忌粗暴地打斷學生的發言,或簡單否定,或不置可否,或籠統稱好。而是要根據學生發言的具體內容,抓住閃光點給予鼓勵,對出現的常識性錯誤予以糾正。最后教師要作為討論參與者身份對討論的問題闡述自己的看法,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學識,引導討論不斷深入,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時教師要善于啟發和誘導,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討論向縱深發展,使學生的認識產生質的飛躍。例如在前面的問題二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我在聽完學生的發言后,我也發表我的看法,我分別從現在的角度和當時的角度做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如果至此為止,只是就題論題,只有能力的提高,而沒有現實意義。所以我繼續把問題引向深入,引向現實。我針對建國以后的文化政策、當今的社會問題以及和諧社會思想,闡述我的觀點。不管學生是否同意我的看法,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大大縮短了,歷史學的借鑒功能得到真正的體現。
3. 課后的延伸。
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一些問題由于它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要求高,因此它不可能在課堂上得到完全解決。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外作業,撰寫小論文等形式,要求學生到學校圖書館查閱資料、閱讀報刊,通過課外延伸深化認識。例如在講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一課后,布置了一道小論文:現在我們應該如何建設我們的新文化?學生不但會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得到認識的升華,而且也能在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創造性的看法。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