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通過改革傳統的教學,和具體的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培養學生科學的認知方式。
一、“科學認知方式”培養的基本框架
該模式將小學生科學認知方式的培養活動劃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四種心理過程的復雜過程。第一階段是科學認知方式習得階段。這一階段是指學生在教師、他人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來獲得科學認知方式的具體意義的過程。第二階段是科學認知方式的融會貫通階段。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把新的、剛學會的科學認知方式與已經具有的知識,尤其是關于方法方面的知識經驗整合起來,使之系統化、網絡化,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認知的系統性和概括水平。第三階段是科學認知方式的遷移階段。此階段是指學生將已學到的方法、策略等科學的認知方式在與最初學習環境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范圍的應用。這階段的目的在于運用知識解決學生遇到的新的理論問題和帶有綜合性,貼近人們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的問題的能力。
在上述三個階段的訓練過程中,我們一方面強調不同階段上要有不同的心理活動;另一方面,在每一階段我們要求學生對自身的心理活動進行反思,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對所學知識,以及方法策略掌握程度進行自我監控與評價。
二、科學認知方式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分析
我們堅持以學科教學為主線,以現有的教材為依據,根據學科的特點及學生認知活動的特殊性,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突出指導并強化相關的認知體驗與吸收,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有步驟地通過教學滲透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在教師幫助、學生的互助,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思考、辯析、領悟,構建自我學習的最佳途徑。科學認知方式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具體體現為:
1. 體驗過程,感悟方法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樣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通過知識再構建、再創造來學習,親身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要求教師準確地把握學科特點,運用嘗試練習,閱讀,討論等各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對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有效策略的引導,讓學生體驗運用科學學習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悟出方法,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能力。
2. 分享整合,確認方法
學生圍繞適宜的任務所進行的相互作用能促進他們對重要概念的掌握。學生間的合作活動之所以能夠促進成長,是因為年齡相近的成員可能在彼此的最近發展區內操作,表現出較單獨活動時更高級的行為。而認知精制理論認為:學習者必須對材料進行某種形式的認知重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釋材料。長期以來關于同伴互教活動的研究也發現,在學業成績方面,教者與被教者均能從中獲益。
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我們注重體現多維互動,通過讓學生與同伴、小組、全班進行互相交流,引導學生與同伴分享各自解決問題方式,相互陳述,讓學生充分顯示思維過程。在教學中,我們首先通過讓學生相互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交流解決的方法,來互相檢查各自采用的學習方法是否正確;然后,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學習的效果,發現不足之處,主動對自己的學習內容進行修正,并對學習過程的策略進行整合,最后調整確認出最有效的解決方式。使學生不斷養成互相交流、科學整合思維的習慣,逐步培養學生科學認知方式。
3. 積極反思,拓展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反思,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咀嚼和較高層次的建構和重組。學習目標達到后,學生應善于總結自已達到目標的成功手段,特別應注意總結自己成功的學習方法,并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建立起最適合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提高運用學習策略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引導學生用語言表達反饋自己的思維過程、操作過程、推理過程、學會過程,特別是學會過程,如:可以向學生提問: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最關鍵的是什么?你是怎樣學會的,學會了哪些學習的方法,這節課和以前學過的知識有聯系嗎?哪些環節最容易出錯?等等。教師在此過程中要采取延緩性評價,把調節、修正機會盡量留給學生。
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把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與應用。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總結出有效的認知策略時,要抓住時機給他們提供掌握各種策略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策略:如“能自編類似的應用題嗎?”“能用這個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等,讓學生在廣泛的情景中練習使用,進一步發展能力。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