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關注人的發展,把傳遞人類文化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觀念與學生數學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人文教育與學科教育的整合,應視作數學素質教育目標的要素之一.作為新世紀的數學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素養,還必須關注生命,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情感態度、個性人格等,從人文教育入手,促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
一、人文的數學應該關注學生的個性張揚和創造欲望
人文關懷是一種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為本位的知識價值意向,它在本質上強調人的情感,人的體驗.如何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探求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激勵學生創新?格言說得好:“習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以人文關懷的意識去感染學生的情感,形成師生間交融的氛圍,它能激勵學生標新立異,不受思維定勢等心理因素的干擾,發展思維的流暢性、獨創性,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解決問題;它能為學生營造一個不斷經歷自主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造的空間平臺,促使學生在求異中培養創新精神.如在教學“小數乘法”第一課“小數和整數相乘”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道圖文例題:一千克西瓜2.35元,算一算小明買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研究2.35×3等于多少,看哪個小組方法最多.
組1:我們小組是把2.35×3 = 2.35+2.35+2.35 = 7.05元.因為2.35×3表示3個2.35相加的和.
組2:我們小組是把2.35元先化作2元3角5分,分別乘3,得到6元9角15分,再把6元9角15分化成7.05元.
組3:我們小組是把2.35元化作23角5分,分別乘3,得到69角15分,也就是70角5分,等于7.05元.
組4:我們小組是直接把2.35元化作235分,再把235分乘3得到705分,705分等于7.05元.
……
師:同學們想出的方法還真多,你們發現這么多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嗎?
生1:除第一種方法外,其余的都把2.35元化作比元小的單位進行計算.
生2:我認為他們都是把2.35元化作整數再算,然后再還原到以“元”作單位的小數.
……
師:是啊!我們不但要探究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還要找出它們的共同點,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這樣才可以既迅速又正確地解決問題.有了交流,才有智慧的碰撞;有了思維的碰撞,才會點燃創新的火花.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自主摸索的時間,自主展示的天地,他們的潛能才能最大地得到發展,個性才能最大地得到張揚.
二、人文的數學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智慧生成
教學不只是教給人一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人借著教育獲得對于事物和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悟.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必須摒棄“他律”背景下的諄諄教導,彰顯“自律” 意義上的生命活力,使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親歷做數學的過程,了解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讓他們對知識的形成有一個從點——線——面的整合過程,從而去建構自己的數學.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一課,學生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已學習并掌握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師生共同回顧了探尋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的過程,提出以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試著自己找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一開始,學生在原有學習經驗的影響下,從數的個位上尋找答案,結果頻頻碰壁,原先熱鬧的場面一下子安靜了下來.突然一個聲音打破了沉默:“21,33,57這三個數都能被3整除,個位上分別是1,3,7……”話音未落,馬上有人反對:“那11,13,17呢?”學生們再度陷入了低谷中.過了一會兒,不知誰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把21,33,57這三個數的個位和十位上的數顛倒一下變成12,33,75,同樣能被3整除!”這個發現在解決問題中可謂是質的飛躍,為最終問題的解決指明了方向.在“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經歷了由迷茫——焦慮——困惑——興奮的探究過程,他們憑借經驗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不是去復制別人的數學,而是用“心”來建構自己的數學.由于他們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了由迷茫——焦慮——困惑——興奮的真切感受,從而使他們的情感得到了渲泄,個性得到了張揚,能力得到了發展,展現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人文關懷要從教材開始,教學其實是人的教育的人文引領理念,不同的人通過數學學習獲得不同的生命代謝.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