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示性”語文教育是鄭逸農等教師在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反撥和調整所形成的教育理念,它的教學形式以“二不”和“四自”為標志:不指示學習目標,不指示問題答案;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其核心命題是“把人當作人”:師生平等,真誠對話,自主成長。它基本的教學流程為:教師激趣導入;學生初讀文本,并說說各自的初讀感受;學生再讀文本,自主確定學習主題;學生圍繞學習主題,研讀欣賞;學生交流研讀心得,并提出問題,現場討論;教師補充提問,并介紹自己和研究者的研讀心得;學生聚焦優美的語句美讀品味;每人反省自己的學習得失,并提出調整對策;教師提供課外作品,讓學生比較閱讀,拓展深化;學生總結學習的感受與收獲;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下面就“非指示性”教育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語文教學中推行的可行性探究、意義以及困難與解決辦法進行探討。
一、“非指示性”教育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語文教學中推行的可行性探究。
職業學校培養的是具有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管理一線工作的勞動者和初中級專業人才,我們更應關注培養學生整體的語文能力。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大多不是很“乖”的學生,他們成績不是太好,但他們的思維很活躍,敢于發言,敢于質疑。加以用心引導,他們能成為“非指示性”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的主體。
二、實施“非指示性”語文教育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意義。
實施“非指示性”語文教育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非指示性”語文教學的課堂里,學生不必接受教師一味的灌輸,而是可以自主選擇喜歡的主題,當堂開展探討。筆者曾用傳統的教學形式上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因為篇幅很長,又帶有文言性質,課堂上比較沉寂。后來將“非指示性”理念運用于課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筆者先給學生播放了剪輯好的《水滸傳》里關于林沖的視頻:威風凜凜,嬌妻相伴,然后告訴學生林沖后來妻離子散,充軍發配,期間究竟發生了什么?在導引下,學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進行初讀。此階段,學生讀后感都比較膚淺,大多只是讀出林沖勇敢、優柔寡斷等淺層性格。接著組織學生再讀,并分組討論,學生們說出了更多感想:故事的發展與環境密不可分;故事情節非常緊湊,環環相扣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交流、討論、質疑,基本上確定了三個主題:人物性格、環境描寫、故事情節。這時,筆者再組織學生回到課文中,再次品讀欣賞。同時,教師也適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并針對學生的主題提出自己的問題。最后讓學生反省課堂上的得失,再提供《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等相關作品,讓學生比較閱讀。推薦《林黛玉進賈府》等閱讀篇目,讓學生在課外進行補充閱讀。同樣的課文,不同的教學形式:前者如瘦弱的纖夫拖著一條大船,整個課堂沉重難進;后者如一個鼓手擊打鼓點,眾多精壯小伙努力劃槳,龍舟輕松疾行。
實施“非指示性”語文教育能激發教師備課的主動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非指示性”語文教育課堂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
三、“非指示性”語文教育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實施所遇到的困難與解決辦法。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不夠高,因此導致在實施的開端會出現冷場甚至學生不作為的情況。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通過一定的手段、方法規范課堂規則,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非指示性”的語文課堂里,需要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而職業學校的學生語文基礎差,學生表達能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而應該給學生建立一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平臺。這個平臺可以是常規的課堂教學中的發言,也可以是專門的環節——課前或課后演講。通過長期的鍛煉,不斷給學生表達的機會,逐步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促進“非指示性”課堂的順利開展。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也說過:“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我想,“非指示性”語文教育就是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語文教學中,它是行之有效的。
責任編輯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