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建設一個既符合國家要求,也與學生的學習要求有更強的適應性的科學課程,我校啟動了課程研究建設的機制,組建了課題小組,以“提高小學科學課程對學生的適應性研究”為課題開展了研究,并成為全國教育科研“十五”規劃課題《九年制義務教育1~6年級科學課程開發與實驗》的課題實驗學校。在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課題組從社會發展需要、學生發展需要和學校教育目標落實的基本點出發,在尊重學生差異發展、尊重學生學習的已有經驗的思想指引下,積極探討科學課程對學生的適應性問題,并在研究中對課程的內容、目標、教學方法等進行調整,改進教與學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善用并改進實驗教材,提高科學課程對學生的適應性
我國對中小學生各個學科學習中達到一定的水平要求是有非常嚴格的規定的。而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教材的內容和編排有很大的關聯,與教師是否能夠善于根據進教學的基本要求和實際教學的情況靈活運用教材、改進教材、提
高教材對學生的適應性也有很大的關系。
在實驗班級中,我們使用的是廣州市教研室主編的1~2年級《科學》實驗教材。這套教材,是以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為依據,針對廣州地區的孩子對科學知識了解得較多的實際情況,適當提高了學習的起點,從人教版《科學》三、四年級教材中抽取部分適合低年級學習的內容組編而成的。實驗教材刪除了過于抽象的科學概念,安排了許多能夠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內容,這些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目標的要求都定位在合適的高度,學生只要開動腦筋想一想,動手做一做,就能有所收獲,并從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中領悟科學的原理,這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的行為習慣。如一年級下冊有一篇課文叫《白天和黑夜》,這一學習內容出自于人教版四年級“地球自轉及自轉方向”一課。“地球自轉及自轉方向”是較為抽象的概念,而實驗教材中把“解暗箱”等最難理解的內容刪掉后,抽取學生已有所了解的“白天和黑夜交替現象”為學習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模擬實驗,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晝夜現象與太陽的關系,初步形成“自然萬物是互相聯系”的科學意識。
但是,實驗教材中有些內容還是與學生的實際不相適應,有的是知識難度上有問題,有的則是編排上有問題。如一年級下冊的《空氣》單元關于“空氣占據空間”一課,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才能夠理解。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就是太難了。
對類似的對學生無法適應的教學內容,我們都大膽地進行了改造,通過刪除、補充、調整、重新組合,使教材更適應學生的學習。如在一年級《水》單元中,教材原來的安排是第一課時“水的用途”第二課時“什么地方有水”。在研究教材的時候,我們發現兩個內容的順序并不合乎邏輯,應該先讓學生知道“什么地方有水”,然后再發現“水的用途”,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就對教材的順序進行了調整,使教學有更符合常理的邏輯,也避免了讓學生有摸不著頭腦的現象發生。
二、改變科學課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任教科學學科的教師們開始改變教學的觀念,對科學教育有了新的認識。其實,科學教育的內容是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相聯的,科學教育中關于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方面的許多內容都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低年級學生是一群對自然界充滿好奇的少年,按照常理,他們對科學實驗課程中的科學事物以及現象是應該產生學習興趣的。因此,只要改變科學教學的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科學課堂學習中親歷探究活動,就能夠滿足學生對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引起學生心靈的觸動和感悟,最終使學生形成熱愛科學的情感態度及良好的科學素養。
在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法,注重創設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注重倡導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的情感交流,注重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親近自然世界,在游戲中體驗學習科學知識的快樂,體驗利用科學解釋現象的成功。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觀察螞蟻》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在家里、小區里或學校里找螞蟻,觀察螞蟻的活動、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由于學生大都非常喜歡小動物,因此對觀察螞蟻這個作業表現出十分的熱情,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細心觀察。當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報告觀察結果的時候,學生都興奮不已,紛紛訴說自己的收獲,輕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