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學校來說,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就是構建和諧校園,因為構建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校園,理應標本兼治,內外兼修。既要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也要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
一、人性化管理是建設和諧校園的核心
毫無疑問,學校管理離不開制度。但是,傳統學校管理制度只局限于約束和規范,甚至于控制和限制,這是不利于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的?,F代教育管理學認為,在學校管理活動中,除了發揮嚴密的組織機構、計劃和嚴密的規章制度等管理作用外,也要特別重視人的非理性因素,包括意志、感情、情緒、心態、形象等在管理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師生潛在的自尊、自信、自控、自強的意識,通過群體共感與共識,為學校發展提供內在的動力。因此,要建設和諧校園,必須實行人性化管理,也就是說,學校的管理制度要具有人文性特征,即能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制度的創立不是限制人,而是發展人,管理制度的創立過程,應該是學校人文環境的塑造過程。
中山市桂山中學原是一所普通的農村中學,但是近年來,學校以制度文化為突破口和切入點,致力于建立一套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以制度提高效率,以制度調動師生積極性,學校辦學質量和社會聲譽快速提高,成為市重點中學。究其主要原因是在制度建設中努力突破傳統制度中許多“清規戒律”式的“規范”功能的束縛,賦予規章制度以“人性化”,讓現代學校制度的“人文性”與傳統制度的“規范性”有機結合。為此,結合學校自身的特點,構建了一套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形成了學校的管理特色:一是建立了民主管理制,重在規范;二是扁平化的校級與年級組“二級制”的組織機構,著眼效率;三是年級、班級、備課組和教師“四個整體”的負責制,重在團結;四是教師任課的課級組合“賽馬式”用人制度,體現競爭;五是績效優先的分配制度,重在激勵;六是琢玉式的師資培訓制度,注重發展;七是可控式的質量保障體系,重在效益;八是求真務實的教育科研制度,立足創新。
這些制度,繼承了傳統制度的規范性,又改變了傳統制度重物輕人、重約束輕發展的弱點,具有強烈的時代性、人本性、民主性、科學性、發展性等特點。這些創新性制度的有效實施,既規范了學校管理,又激活了學校的運行機制, 為每個教師發展成長提供了條件、機會和動力,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師資條件。
二、教學改革是必然要求
傳統的教學和課程設置千人一面,以相同的模式培養每一個學生,以相同的標準衡量每一個學生。這是產生學校內部不和諧的重要根源。因此,必須以“尊重差異,發展個性”為指導思想,構建一個能夠體現“增加選擇性,擴大自主權”的課程體系。
桂山中學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以多向式分層教學作為切入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多向式分層教學”的教學特色,實行縱向和橫向的“多向”分層,讓智能強弱和興趣不同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實現“全面加特長”的育人目標。
縱向分層是根據學生智能強弱不同的特點,采用行政班和教學班并存的編班方式,開展縱向分層的教學活動。行政班是主干課,教學班開展課后的扶優補差的輔導活動,每年級根據學生各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基礎的不同,重新編成臨時性的教學班,進行分層教學輔導。
橫向分層是根據學生智能類型不同的特點,采用特長班和興趣班并舉的編班方式,開展橫向分層的教學活動。特長班開展揚長的教學活動,如:語文、數學、物理、體育、美術、音樂等競賽輔導班和特長班;興趣班開展拓寬知識面的教學活動,通過選修課、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科技活動和各類學生協會的社團組織等開展實踐活動。
在多向式分層教學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進度、分類布置作業和分類進行輔導,有利于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讓不同知識基礎、不同能力層次和不同能力特點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起點上得到更快的發展,并能發展學生的特長,取得顯著效果,極大地促進了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
三、師能建設是重要手段
為什么不少教師幸福感缺失?一個重要原因是工作成效不大。因此,構建和諧校園必須提高師能。一方面要讓廣大教職工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掌握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另一方面,要讓教職工苦練基本功,增強教育教學的技能,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管理學生的能力。這樣,師能增強了,教育教學的成效也提高了,教師的工作信心也增強了,積極的情緒也自然產生了。
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和形勢教育是有力保障
“君子以厚德載物”。高尚的師德風范,是教育成功的保證,也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更是建設和諧校園的有力保障。當前復雜紛呈的社會,對教師產生很大的誤導和誘惑,只有通過師德教育,激發教師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引導教師要耐得住寂寞,“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保持教師的那份清高,擁抱培養人才的滿足感,才不至于由于待遇、地位等問題陡添煩惱,才可能不迷失自我,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何況,是否幸福?是否快樂?是否辛苦?等等問題,實在見仁見智,事關人的心態,只是人的感受而已。
多年來,學校一直堅持“一個核心,三線齊抓,四種結合”的運作方法,切實加強教職工的師德教育。也就是以黨支部為核心,黨支部、教工會、辦公室三線共同負責;師德教育與教師政治學習相結合,與黨團組織生活相結合,與教師工作評價獎勵相結合,與晉升相結合。堅持每學期開展“我是桂山人,我為桂山添光彩”大型的師德教育系列活動,每周一次的教職工政治業務學習,每月一次的黨團組織生活,每學期一次的師德評價制度,并通過請進來或走出去的方式,讓家長、專家和上級領導來校作報告,或進行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對教育和教師的期望,把師德教育融會到教師工作和生活之中,收到了良好效果——教職工能保持良好心態,認真負責、努力工作成為主流,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