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重要體現,也是學校個性魅力與辦學特色的體現,是學校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要求。滄江中學堅持以育人為宗旨,以優化育人環境為基礎,以校風學風建設為核心,努力建設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培養學生自主精神,創設優質的育人環境,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推進素質教育發展。
一、加強校園環境的建設
良好的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外在標志,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滄江中學以建設功能齊全,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為目標,加強硬件建設,通過學校的建筑物及其布置來塑造校園的整體形象,對學生的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滄江中學各類場室、教學設施均按廣東省一級學校標準配備。寬敞、潔凈的校園,覆蓋率達100%的綠化,得體醒目的標語布置,圖文并茂的櫥窗宣傳,藏書量達7萬多冊的圖書館,公寓式學生宿舍,干凈明亮的學生食堂等生活設施舒適整潔。這些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提供了一流的活動場所和發展空間。
二、規范化的建設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首先是規范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建立和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滄江中學建立以團委、學生會、少先大隊為主體的學生自我教育監督體制;制訂黨政工團工作職責,學生量化考核評分細則和文明班評比細則。這些規章制度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不斷地完善,有效地推動了學校工作的有序開展。
其次,規范了校園環境、教學區、宿舍區的布置,初步形成教學區、活動區、生活區的格局。學校發揮師生創作的積極性,制作了大量名人畫像,名人名言,文明的言行張貼于辦公室、教室、走廊、樓梯等地方。校園內設學科宣傳欄,定期出版學科知識板報,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長學生的見識,為校園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教師辦公室內有《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崗位職責》和名言警句;功能場室懸掛相關的橫標,如電腦室懸掛《全國青少年文明網絡公約》;在草坪、墻壁等各個恰當的地方安放如“小草對你笑一笑,請你把路繞一繞”“請用文明語”等充滿著人情味的文明道德標語牌,使學生走進校園,即可感受到良好氛圍的熏陶。
再次,規范了反映學校個性與特色的標志。集中師生的聰明與才智,創作了符合學校辦學特色的校徽、校歌、校刊、校風、校訓、校服、校牌等。它們精煉、嚴肅、規范地表達出學校的教育環境特征,以一種無形的力量規范著全校師生的行為,提高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強烈的榮譽感、自豪感、熱愛母校的情感,從而產生凝聚力,形成學校精神文化。
三、抓好五個陣地建設,搭建校園文化活動的平臺
滄江中學努力豐富校園文化的具體內容,使廣大學生“聽有聲音,看有內容,寫有陣地,動有場所”。
一是辦好“校園之聲”廣播:學校把周一至周五課外活動的時間定為播音時間,設固定播音員,播音員通過面試、培訓,持證上崗。建立小記者站,寫稿、薦稿、審稿全由學生負責。“校園之聲”廣播成為學校傳播人文思想、文化知識和輿論監督的重要陣地。
二是搞好課室文化氛圍建設。在教室內懸掛國旗和《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設置黑板報、學習園地、光榮榜、班級口號、學風和班訓、課程表等專欄。定期組織課室文化建設、黑板報評比活動,促進班級文化建設。
三是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學校組織了以骨干教師為核心的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定期活動,大膽探索,多次到外地取經、學習,努力開發校內資源。通過走訪區文化局、史志辦、廣播電視局,教育局等單位,廣泛收集資料整理,由學校教師親自執筆,匯編而成的校本教材《高明》,已進入使用階段,得到了學生、社會的一致認可。
四是辦好《浪花》文學社。學校積極尋求社會、家長支持,集全校師生的智慧結晶,成立了《浪花》文學社,定期出版校刊《浪花》。2006年3月,以文學社為基地,組建了《珠江青少年報》小記者站,成為我校師生展示創作的重要平臺。
五是成立各類課外興趣小組。本著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著想,學校嚴格按照課程計劃,開足開好各門課程。學校專門開設了繪畫、舞蹈、鋼琴、文學社、信息技術、科技、社會實踐等多個課外興趣小組,有專人負責,有輔導老師,有活動場所,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活動,讓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得以發揮和發展。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