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在“教育家辦學”時代的召喚下,校長靜下心來辦學是學校文化變革的根本要求。在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靜下心辦學是教育家辦學應有的境界。校長做到靜下心來辦學,必將促進教育生態環境的再造,帶來適應教育發展的現代學校管理文化的變革。
一、要敢于說“不”
教育應該遠離浮躁,對違反教育規律的辦學行為要敢于說“不”。教育千萬不要年年提口號,把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規律搞清楚,然后想想如何付諸教育教學實踐。教育改革不符合教育規律就成了“折騰”。做校長,要一切為師生的發展著想,不唯上,不唯書,不唯俗,只唯實,即使成為一個孤獨的先行者,也要堅持正確的文化方向。校長應該學習教育家埋頭苦干、潛心鉆研的精神,養成一種耐得住寂寞的文化品質。校長應該能在思想上引領整個教師隊伍,進而促進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形成一種良性的辦學氛圍。靜下心營造辦學文化,靜下心來抓德育 ,靜下心來抓教師專業發展。我們需要抓住教育的本質,遵循教育的規律,而后躬下身來,把小事做實,而不要去作秀。
二、要克服辦學的“短跑心態”
不可否認,狹隘功利主義的羈絆,使得教育出現了浮躁的風氣,校長們靜不下心來思考教育和學習理論,整天忙忙碌碌,不僅無暇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總結提升,更談不上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與思想。其實,教育是個細工慢活,一年下來,說不出什么道道來,但是你可能做得扎實而科學。
人是教育工作之本,是我們的立足點、出發點和終結點。教育要以人為本,不能以物為本、以物化的分數為本,不能把學生當作裝知識的器皿;不能以學校榮譽、利益等為本,把學生當作實現學校榮譽和家長利益的工具。要尊重、關心、愛護、幫助所有的學生,尊重他們的差異、情感、人性、特長,實現每個人的幸福,實現他們的全面、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其實很多事,需實實在在地去做,尤其是教育,面對孩子的一生,我們肩上擔子何其重,每一舉措都要為孩子的可持續發展負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本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是“慢”的藝術,來不得半點兒急躁,要遵循教育內在的規律,尊重它自然生長的性態,不急于求成,學會等待,減少教育的浮躁與功利,重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奠基。在學校的教育活動中,校長不能希冀什么都會“立竿見影”。 校長要克服人才培養的“快餐化”趨勢,校長要追求真實和淳樸的本色教育,而不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虛偽和浮躁。
三、要做好辦學的“加減法”
校長應該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也是全體教師信任、愛戴、同甘共苦的“首席教師”,是廣大師生乃至整個社會的楷模。校長要無限相信書香的力量,應該對古今中外名人名著廣泛涉獵,熟悉教育理論,了解中外教育歷史,專業知識扎實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多點書卷氣。
成長是一種不斷的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自我教育、自我超越。仰望星空,有著一分超然、一分寧靜、一分執著;腳踏實地,扎根于現實的土壤,一步一個腳印,在“原生態”的草根研究中,讓智慧隨著問題破解而生成,讓思想伴隨生命靈動而蘊育。這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行走在這一道路上的校長們,重要的并不在于目標的到來與實現,而是過程的體驗與感悟。如,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它是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由模糊到清晰、由嘗試到自覺的文化積淀,凝聚了學校一代又一代師生的智慧和汗水。它的成長和成熟是在常態的發展進程中實現的,是經過學校這個“園丁”精心培育后的“瓜熟蒂落”,而不是“揠苗助長”。只要校長們向著理想教育的境界不斷逼近,教育的這片藍天定會群星璀璨。
作為學校的主要管理者,校長不僅要當教育教學的行家里手,還要全面掌握師生所思、所想。要做到這些,校長要努力做到“四有”:有理想、有理念、有理論、有理性。要點燃教育激情并傳遞教育激情,要加速成長更要引領師生共同成長,要用靜下心來治校帶動教師潛心從教。要做好辦學的“加減法”,讓校園多一點書香,少一點銅臭;多一點務本,少一點作秀;多一點長遠規劃,少一點急功近利;多一點辯證法,少一點形而上學。校長不僅要“沉”下去,還要“浮”上來。“浮”就是校長從繁忙的工作中“浮”上來。“沉”下去是為了了解全面情況,精心思考和學習;“浮”上來是指對了解的情況進行研究,對比、分析,歸納、總結,得出帶有規律性、普遍性的結果,甚至是理論性的結論,進而有的放矢地領導學校工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