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小學科技教育活動必須結合社會實踐、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
1. 結合社會實際開展小學科技教育活動。科學滲透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要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社會問題,再用科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如近來石油緊缺,很多加油站短時內石油供應不上來。面對身邊人的摩托車、小汽車加油困難,學生能近距離感受到能源緊張所帶來的問題。為此我們在科學課上插入了“尋找新能源”的教學內容。課程分三部分:“石油是怎么來的”、“石油對我們有什么作用”、“尋找新的能源來代替石油”。課堂上,學生積極發言,踴躍參與。有學生提出既然石油是由幾十億年前的樹木埋到地底轉化而成的,那能不能用科學的方法,直接從生長中的樹木中收集能源;有學生想到利用地殼深處蘊含的熱能;有學生想到利用海浪的沖擊力來發電……學生把現實生活與科學幻想緊密結合起來,創作了《氧氣收集站》《地熱能蓄電站》《海浪沖擊器》等一批美術作品。
2. 結合教材開展小學科技教育活動。小學科學課程包含了內容廣泛的科技活動,應選擇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法教學。如在教學高年級的《環境和我們》一課時,結合學校開展的春游活動,讓學生對比在鬧市中呼吸的空氣和在野外羅浮山中呼吸的空氣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知道渾濁空氣是怎樣形成的,清新空氣有利于人體的健康。再讓學生講講在生活中怎樣做一個環保小衛士,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到日常生活之中。
3. 結合社會活動開展小學科技教育活動。如結合世界環保日(6月5日),配合有關主題,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組織學生進行演講、征文比賽;利用黑板報、墻報進行宣傳展覽;排演環保節目,進行環保知識的問卷調查等。又如結合植樹節(3月12日),讓學生認識森林對人類居住環境的保護作用,認真愛護花草樹木,積極參加植樹活動。
開展小學科技教育切忌采取呆板、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手段和方法,只有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重點,靈活多變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 實踐法。知識轉化為能力,需要知識的學習、思考與實踐的綜合探索,通過實踐,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歸納和總結,通過動手做、用眼看,認識和了解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運用。如在學習《植物的一生》時,組織學生參觀花卉場,讓他們對感興趣的話題咨詢技術人員。在參觀過程中,許多學生不停地向場主問這問那,并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產生試一試的念頭。場主愉快地答應了孩子們的要求,不但送給我們很多花卉的種子,還送了一套種植花卉種子的資料。回到學校后,把種子分給兩組學生,一組按場主贈送的種植資料進行種植,另一組按照自己的方法進行種植。然后兩個組分別觀察、記錄種子從播種——發芽——出苗——開花——結果——形成種子的過程,看看哪種種植方法更科學,效果更好。
2. 交流法。即組織學生就某一中心問題展開討論,使學生互相啟發,引動聯想,并產生大量創造性設想,像“尋找自然空調”、“擬定野營計劃”等活動。通過科技信息發布會,進行信息交流,把學生帶進更廣闊的科學世界里。
3. 觀察法。指導學生自己獲取真實、原始的自然信息。通過全面搜集材料、開拓思維,檢測研究成果,使學生直接感受、獲取知識。要求學生觀察的內容要具備全面性、客觀性、典型性。如“北門河的變化”這一活動,組織學生到現場觀察,直接看到北門河附近有哪些污染源,是怎樣污染河水的,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習中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便于研究的條件,讓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觀察活動予以大力支持,使學生養成勤于觀察的好習慣。
4. 游戲法。針對學生的好奇心強,貪玩的特點,組織各種科技游戲活動,使學生在“玩”中學。如在低年級的科技課中有《交通標志》這一內容,要求學生認識馬路上出現的一些交通標志。只從字面上對每個交通標志的涵義進行講解,那將是非常枯燥的。對于小學低年級這個年齡的兒童來說,更是不能為之接受的。因此,我將整節課設計成一個游戲,所有的標志、車輛、行人都由學生扮演,教室布置成為了一個十字路口,交通標志知識成為了游戲必須的規則,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在玩耍中。這樣的安排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都在玩中認識并牢記了交通標志。
5. 競賽法。近幾年來,我們不但組織學生開展校級的各項科技競賽活動,如風箏制作、放飛比賽、航模車模比賽等,而且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省市級的各項科技競賽活動,如省市的科技創新大賽。隨著這些活動的廣泛宣傳與開展,我們學校已有越來越多的學生積極參與,一些比賽項目已成為學校科技教育活動的傳統項目。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