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指出,教師應該從知識的傳授、繼承為重點轉向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因此,教師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挖掘教材本質,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進行創新學習。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1. 一題多解、培養學生求異思維
解數學題,就是在于探索問題的數量關系和結構樣式,選擇恰當的解題方法,一題多解是從同一題設中,探求不同的解法的思維過程,它促使學生思維方向向不同的角度發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教材中有不少例題只有單一的解法,我們應適當地有目的地把問題巧問,設計好題目,說明至少有多種解法,勢必激發學生開動腦筋,努力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途徑。
例如:平行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點E、F是AC上的兩點,并且AE=CF. 求證:四邊形BFDE是平行四邊形。
請學生用三種或三種以上不同的方法解答,并讓學生討論交流解法的優劣。
這樣,不僅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達到嫻熟運用的目的,還可以幫助學生擴大認知領域,把以前認識的事物與所要創造的新事物相聯系,發展創新思維。
在多解問題中,存在各種與眾不同的解法或十分簡捷的解法.通過對比,學生又可以篩選最優的解法,所以一題多解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的一個好途徑。
2. 猜想、誘發學生探索創新動機
猜想是人們在揭示問題實質、探索客觀規律、尋找問題結論時,憑借想象進行估計、推測的一種思維方式,在教學中,利用猜想讓學生進行學習、探索新知,可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他們的探索創新精神。
在講授定理時,我通常給出定理成立時的條件和圖形后讓學生猜想結論,然后再證實。
例如,在講授“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時,我拿出準備好的等腰三角形模型說:在等腰△ABC中,AB =AC. 猜想還有哪些等量關系呢? (有些學生在擺弄模型)
學生爭先恐后說:∠B=∠C
教師:很好,你們的猜想結果非常之準確.(學生有成功的喜悅)
問學生1:你是如何猜想到的?
學生1:我把AB、AC重合,發現∠B =∠C的。
問學生2:你是如何猜想到的?
學生2:我是沿對稱軸對折發現的。
教師:都有道理!怎么樣去證實?請一題多解。
(請5個學生寫出證明過程,收集三種方案)
教師:剛才證明兩三角形全等所作的輔助線是什么?
學生甲:底邊的高。
學生乙:底邊的中線。
學生丙:頂角的平分線。
教師:猜想等腰三角形這三條線段的關系?
學生:(思考后)同一條線,互相重合,三線合一。
解決此題后,學生們的臉上都表露出成功的笑容,真正感受到了在探究中學知識、用知識的無限樂趣。
對定理結論的猜想,不僅避免了只是單純讓學生接受定理的存在,也使學生學會自主地探索、獲取新知,對定理理解和掌握更深刻,更使學生對問題養成觀察、猜測、探索、標新立異的創新意識。
嘗試猜想,合理論證,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可以從題目的某個(幾個)條件出發進行數形結合,進行數學建模,萌發猜想;也可以從圖形直觀獲取感官認識進行大膽猜想,再對猜想結果投影到熟悉的定理和知識加以邏輯推敲。
二、注重動手實踐活動,培養創新能力
教材中大部分定義,都可以通過學生動手實際操作讓學生認知數學名稱的,如兩圓的位置關系是通過移動兩圓位置的直觀認識,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圓錐的側面展開圖、對稱軸、拋物線的移動等等都是學生操作后直觀地感悟出的知識。
數學問題解決的本質是思維過程,這個活動過程是從理解問題開始的,經過探索思路、轉變問題等手段以及運算等,直至解決問題,對這個過程可以大膽采用讓學生經歷各種操作性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如在講授解直角三角形一章的實習作業中,讓學生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實行小組寫實習報告,這次的實踐活動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不僅能把實際問題轉化為解Rt△的問題去解決,并發現和列出尚未講授的其它方案.
組織學生開展編題活動,讓學生學會做學問,會提出問題,編擬問題給自己思考.學生編題過程,是活躍的創新活動過程,如講授同底數冪相乘公法am.an=am+n時,在學生明白了字母的表達意義之后,讓學生自由地編題目,自己去解題.通過自編自導活動嘗試,學生一次比一次進步,一次比一次完善,對公式更是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