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文大理”的物理教學與綜合科目的命題指導思想有一些差別,但綜合科目物理教學方法一樣可以運用于專業物理教學的,只是其內容所涉獵將更廣泛和深奧,因此,在綜合科目物理中所強調知識的實際應用和綜合運用能力,突出實用性,再加上知識點和物理學的覆蓋面,就將是今后物理高考的命題方向,下面,我謹把多年來在備考綜合科目物理教學中的一些體會作粗淺總結,以期拋磚引玉。
一、立足于物理學科的理論體系、思想方法,有序地復習
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理科綜合考試說明》中指出理科綜合以學科內綜合為主,那么抓好學科第一階
段基礎復習,抓緊好雙基落實,突出知識梳理,應是綜合的前提,這階段復習要以教材為線索,以課程標準、“考綱”同時覆蓋的知識為重點,進行系統復習,對有關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要講清講透;對學生易混易錯的概念、定義、定理、規律要故意設置障礙,誘其犯錯方能使其大徹大悟,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且要做到點到為止,留有思考余地,讓學生在受挫后保持清醒的頭腦。
還要注意的是,在基礎知識復習過關后應著重進行學科內的綜合訓練,把學科知識與能力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對此可進行講訓結合的專題復習,復習一系列的專題復習,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能深刻理解,靈活運用,不斷提高學生應試能力,如果在專題復習中對各類問題逐一過關,學生在高考中就能做到胸有成竹。
二、聯系實際,拓寬視野,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
以往的教學主要是教一些純理論的知識,很少與實際聯系,即理論與實際脫鉤,學生不會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
中遇到的問題,這是以往高考形式的缺陷.增設綜合科目的考試目的就是要解決學而不會用的問題,因此,教學中必須突出實用性,即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如在北京走時準確的鐘擺運到廣州后將變快還是變慢,為什么?這道題綜合了簡單的物理和地理知識,要求學生知道北京和廣州的緯度的高低,知道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與緯度的關系,知道擺鐘的擺動周期與重力加速度的關系,還必須明白快慢與周期的關系。
再如遇到緊急情況時急剎車好還是急轉彎好?這是一道與實際生活聯系很緊密的問題,有經驗的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是急剎車,很多學生會憑感覺錯選急轉彎,而要從理論上解決這個問題,則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動力學知識,知道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勻減速運動的規律,進而比較兩種情況下剎車過程中車前進位移的大小。
三、重新認識實驗的地位與作用,培養實驗創新能力
課本中安排的實驗(包括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是為了幫助理解課本所學內容而安排的,大多數為驗證性試驗(即使是探究性實驗,也因為理論的熟知,很容易演變成驗證性實驗),因此,這些實驗在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基本實驗技能方面確有一定作用,但對突顯實驗的實際地位與作用卻不夠,近年來,實驗部分的考查已從課本游離出來,且多為設計性實驗,實驗試題難度相對增大,分值上升,所占比例增大,試圖逐步改變傳統的重理論輕實驗的做法,突顯實驗的地位與作用,當然,實驗試題中涉及的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的要求仍然立足于課本實驗,中學的物理實驗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屬于觀察現象的實驗,如研究電磁感應現象、利用游標卡尺觀察光的衍射現象等;一類是測量物理量的實驗,其中,有的通過所測量的物理量,總結出物理規律;有的是利用物理規律間接測量物理量,在觀察物理現象的實驗(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中,要注意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在測量物理量的實驗中,要加強對物理規律的認識和理解,注重為達到實驗的目的所運用的實驗思路和實驗方法,例如對電阻的測量,教材中有多用電表測電陰、伏安法測電陰、半偏法測電陰等等,這些方法有什么異同呢?通過中學物理實驗,應使學生掌握實驗常見儀器的使用,掌握基本實驗方法,具備基本實驗技能。
實驗過程中誤差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要做好分析與控制,如2001年全國高考“3+2”物理卷中關于半偏法測電阻的實驗試題,首次考查了誤差分析與控制,近幾年來該類試題也屢屢出現,復習中應分析實驗誤差存在的原因及對應策略,如伏安法測電阻實驗中,安培表的內接法和外接法中的誤差分析。
按部就班地完成課本中的學生實驗不是中學物理實驗目的,明確實驗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基本實驗思想和方法,初步具備實驗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是根本的目的。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