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09年廣東省珠海市高中階段招生政策,從2009年起,將傳統的思想品德(政治)與歷史兩個學科合并為一項考試科目,而且成績不計入中考總分,考試只有簡單的選擇判斷題,成績按“合格”與“不合格”評定,如果“不合格”將不能報考國家級示范性高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要擯棄以往落后的、不合時宜的教學觀念,在教學實踐中,堅持結論和過程的統一,堅持認知和情感、意志的統一,真正做到以育人為本,大膽創新,積極培養和開發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能動性,突出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真正發揮思想品德課在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加快實現快樂課堂的目標。
合理引導學生進行集體討論
在珠海新科目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時間要減少,要給學生較多的自學、思考、討論的時間,這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及獨立思考能力和習慣是很有益的。例如,在講“法不可違”時,我給出下面材料,讓學生各自發表真實想法和評論:在某市場,小偷張某正在行竊時被周圍群眾王某等當場抓獲,在周圍群眾義憤的呼聲中,王某等人暴打小偷張某使其致死,因此王某被公安機關依法逮捕,后受到了刑罰處罰。學生積極熱烈地發言,形成了不同的意見,并進行了爭論,分別從事實說話,進行理論分析。然后,在我的點評下,大家最后形成了共識,認為王某參與抓小偷是見義勇為之舉,應該受到鼓勵和表揚,但是抓到小偷后,不應該毆打他,因為這樣便侵犯了張某的生命健康權,觸犯了《刑法》,因而必然應受到刑法的處罰。同時,大家一致認為,王某等人應及時把小偷扭送至公安機關處理。
通過課堂討論,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將教材中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和信念。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以主角的身份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僅起指導、點撥作用。教學時教師可根據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對于較易理解掌握的知識,可以先讓學生自學,然后大家討論,教師適時加以點撥,在學生討論和回答的基礎上,再逐步歸納概括出正確的答案。對于較難的內容,教師可根據需要,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教材和參考資料。對于難度大、理論性強的內容,教師先直接分析和講解,然后引導學生對其中的難點進行討論,這樣的課堂才更有效。
注重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在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下,在科目改革的形勢下,教師更需要轉變目前在一些課堂中存在的單一的、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實施新的學習方式。我在教學“認識國情,理解國策”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保護環境的國策,發動學生開展了一次研究性社會調查,主題是“珠海市水污染的現狀及其對策”。在調查中,學生組成小組,自行分工,制定方案,采用了調查問卷、訪問專家、實地考察、實驗取樣等方法,最后撰寫了調查報告,甚至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并有創新性的建議。這種教學的效果十分顯著,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和多種能力,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思想品德》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使他們越學越愛學,越學越會學。
開展以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為主的活動教學
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因此,教師不能局限于講授或討論有關知識,而要落實到學生的道德實踐。在教學中,要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情境,比單純的語言教育更重要,指導學生在切身感受中學習,會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
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要積極開展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成長。活動課的開展,可以使學生更深刻理解所學知識,提高行為的正確性,在活動中感悟道理,并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和品質。例如,組織參觀少管所,可以使學生提高對青少年違法犯罪危害性的認識,自覺敲響警鐘,進而自覺遵紀守法。組織學生當“一日交警”,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交通秩序對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性,還能深刻體會到交警的辛苦,從而自覺遵守交通法規。這些做法,都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同時能將理論運用到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去,提高能力、增強才干。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