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擔負著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任。
一、質疑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質疑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我學習、自我探索,在自學中認真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通過教師的組織、指導,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這種教學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反映了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的精神。
我們知道,古今中外的科學家、發明家,他們的創造發明都是從對事物產生“問題”開始的。例如,瓦特看到水壺煲水時的情景,他產生疑問:壺蓋為什么會動呢?經過思考、研究,最后發明創造了蒸汽機。又如,牛頓偶然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就產生疑問:蘋果為什么會自動落地呢?經過思考、研究,他發現地心吸引力,總結了地心吸引力的規律和原理,等等。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就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而質疑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發展好奇心、鼓勵學生質疑
好奇心是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是推動人們積極地觀察世界、展開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力。愛因斯坦曾說:“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可見,好奇心對創造才能的發展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他們總喜歡尋根問底地追問“為什么”,常常會提出一些看似奇怪的問題,這是好奇心的表現,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
有的教師未能從傳統教學中走出來,還按以前那樣向學生灌輸;有的教師怕擾亂課堂計劃,影響上課進度,用自己的“問”剝奪學生的“問”;有的教師怕學生提出的問題或偏離重點或無法回答,因而他們都不喜歡學生提出問題。久而久之,閃爍在學生眸子里的火花漸漸熄滅了,他們對單調的學習感到厭倦了,對缺乏溫情的教師感到失望,課堂上只好忍受著教師的“問”,自己只能無奈的“答”。教師這些做法,實質上是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泯滅了學生的創造。
那么,教師應該怎樣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敢疑”呢?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課堂上避免單調重復的“問答式”,要認識到質疑的重要。其次,要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從“指導者”轉變為“服務者”,作為班級“特殊”的一員參加學生的活動,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思想,通過自己藝術化的服務用愛心為學生創造一種真誠、熱愛、理解的氣氛。再次,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絕不能默然置之,吝嗇褒揚,而要以欣賞者的角色,用滿腔的熱情、贊揚的語氣予以鼓勵。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得以保護,創新欲望的火苗就會借著教師鼓勵的春風越燃越旺,逐步形成大家勇于創新的良好課堂學習氣氛。
三、創設最佳情境,讓學生樂于質疑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和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識規律等,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根據學生認識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情、實物上巧設有趣、有味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樂于質疑。
例如,在教《爬山虎的腳》時,我讓學生們齊讀課題后,問:“讀了課題后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們聽了問題后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有腳的爬山虎究竟是動物還是植物?爬山虎真的像人一樣有腳嗎?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還有其他學生圍繞課題提了很多問題。我表揚了他們的質疑精神,把這些問題交給全班學生們討論,要求講清原因。結果學生學得很主動、很積極,意見也很有創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熱愛質疑
小學生由于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不足,僅靠興趣還發現不了實質性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提示質疑的角度和方法,促使他們自主創新地學習。教師可通過直接講授質疑方法、示范質疑方法或滲透點撥質疑方法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質疑方法,養成了質疑的習慣,就一定會學得主動、積極。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