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是創新人才成長的土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必須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給學生一片創新的天空。
一、 鼓勵質疑問難,培養創新精神
具有發現問題的才智和提出問題的膽略,是創新型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十分重視質疑能力的培養,教導質疑的方法,指點質疑的途徑,安排質疑的時間。
怎樣引導學生質疑問難?事實上,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常常遇到學生提出古靈精怪的問題,這就為我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如學習《跳水》一課,有的學生提出:“如果孩子不跳水,父親會不會開槍?”讀了《窮人》,有的學生問:“桑娜抱回了西蒙的兩個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養活她們嗎?她的好心能辦成好事嗎?”學了《小猴子下山》,學生爭論:“小猴子選擇大的好的東西,到底對不對?”……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種種質疑和爭論,可謂色彩斑斕。教師對學生的質疑要提倡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做到敢說、愛說,甚至提出跟教師不同的想法。
二、展開豐富想象,培養創新思維
新課標特別強調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潛能。知識經濟時代需要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造力。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善于創新,就必須善于想象。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憑借教材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想象。
在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有助于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素材。在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具體情節想象當時的環境氣氛,想象故事可能發生的情節和多種結局;也可根據課文描寫的內容,想象人物的神態動作或是語言和心理活動;也可以根據事物的狀態,想象它的過去,推測它的未來。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借助自己所見所聞的材料,進行大膽的合乎邏輯的創造性想象,能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創新思維得到培養與發展。
三、精心創設情境,營造創新氛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能誘發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情景,營造一種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善于思考的氛圍,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能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我在教學《赤壁之戰》一課時,作了一點嘗試:講到黃蓋火攻曹營這一計策的巧妙周密時,我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后,通過創設情境來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我讓學生們假設自己就是黃蓋,我則當“黃蓋”(學生)手下的一員將領,讓“黃蓋”在火攻曹營的路上回答我的提問。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多個問題向“黃蓋”請教。由于學生擔當的是黃蓋這一重要角色,自然不愿被“手下”問住,于是他們相互補充,爭相回答我的問題,從而完全弄懂了這個計策的周密巧妙之處。
這樣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來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體驗中逐步養成勇于冒險、敢于挑戰的精神,不斷強化創新動機,使其最終內化為創新人格。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明白到在營造創新氛圍時,目標設置要有創新的導向,要引導學生對位置領域進行探索,對位置事物進行想象。教師在教學中,要在重點情節、難點障礙、精彩感人等關節處設置“關卡”,讓學生在思考后論爭,在論爭中發現,在發現中培養再創造的能力。
四、強化主體參與,培養創新能力
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中發展,在參與中獲取知識,在參與中培養創新能力?多年來我一直在嘗試。
我在教學《草原》時以“情感”為動力,以讀悟情,以情動情,將學生置于一種情感激發、陶冶的氛圍中。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先自由練讀3分鐘,達到滾瓜爛熟的程度。接著,我聲情并茂地為學生配樂范讀此段,讓學生閉眼想象草原的美麗,把美好的情感融化在課堂教學語言中,傳遞給學生。之后又請學生將想到的、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聲音朗讀出來,這時他們個個興趣盎然,都搖頭晃腦地有感情誦讀起來,仿佛自己已經置身于一碧千里的草原之中。
在學生自由讀、個人讀、齊讀之后,我問道:“你現在有什么感受?”同學們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我太愛草原了,草原真美啊!”有的說:“我看到了草原上的羊群、牛兒,感受到了作者初入草原的欣喜和久立四望后的陶醉。”有的說:“我看到了一望無垠的大草原,那里空氣被凈化了,天空更明凈了。”還有的同學說:“草原的美是老舍爺爺為我們帶來的,他寫得太美了,不僅用了許多關聯詞語、四字詞語,而且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不僅使寂靜的草原富有了生機活力,而且使我們深深地愛上了這里。我現在真想奔向內蒙古大草原,去感受它的美麗。”……
無須多言,學生已經通過自己的朗讀,將作者的認識轉化為自己的認識,把作者的感情轉化為自己的感情。這樣的教學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了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隨,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諧發展。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