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積極倡導的個性化閱讀教學,簡單來說它就是指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具有自主性和獨特性兩大特點。自主性是指學生自行發現文本意義,而獨特性是指由于學生自身的獨特氣質,而產生區別于他人的個人化感受和理解。
所以個性化閱讀教學,要求教師營造一個有利于個性化活動的氛圍,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專注地閱讀并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突出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讓學生讀進作者的情感世界,產生獨特體驗,使個性得以張揚,語文素養得以提高。
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培養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創設新穎和諧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聽覺、視覺等觀感,激起學生閱讀本文的渴望和愛好,真正進入到文本的解讀中去,成為閱讀的“主人”。
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上課伊始,我就播放宇航員在太空中拍攝到的地球圖像,并配上輕松舒緩的音樂,很快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等觀感,接著我開始介紹地球的美麗壯觀。正當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時,我話鋒一轉:“地球是美麗的,然而宇航員目睹地球卻發出這樣一句感嘆:‘我們的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宇航員為什么發出這樣的感嘆?請同學們到課文中尋找原因吧。”我的話音一落,同學們都積極地讀了起來:有的專心默讀,邊讀邊畫;有的還與同學進行合作研究……如此積極主動地閱讀,相信他們一定會讀出自己的見解。
二、自主選擇,張揚個性
學生的自主性是個性化閱讀的關鍵。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
(一)自主選擇閱讀內容
教師應給學生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閱讀興趣,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在個性閱讀中尋求興趣。例如:“選擇你喜歡的自然段來讀一讀。”“把你感觸最深的句子或段落讀一讀。”這些課堂常用語都有助于保證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自主性。
(二)自主地選擇學習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選擇最佳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教師只加以適當的引導。例如,在學習《詹天佑》這課時,我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結果課堂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有的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起了“勘測線路”部分,并抓住重點句子進行批注;有的同學采用邊讀邊畫的方式,畫出開鑿“八達嶺”和“居庸關”的隧道方法的示意圖;有的同學用邊讀邊演的方法演示了“人字形線路”的走法。
三、尊重體驗,樹立信心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必須變成一個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獨特的內心世界,以平等心態和學生交流,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見解和感受。如:在教學《荔枝》一文時,我讓學生談談學習這篇文章的體會或感受。大多數同學都談到母親對兒孫的愛,以及作者對母親的孝順,這時班上一位學習較差的學生站起來說:“我認為父愛更偉大!”不少同學一時感到不解。后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說出了原因:由于他自小失去媽媽,爸爸既當爹又當娘無微不至地照顧他,文中的母親讓他想到了他的爸爸。如此獨特的見解和體驗博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可見,語文教師應該像一位出色的指揮家,不僅僅強調音符的準確,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引導學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
四、和諧關系,互動學習
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獲得心靈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而師生的互動學習更能調動學生的內在因素,讓其主動介入到當前的知識探究活動中。因而,教學中必須創設一個平等、民主的閱讀氛圍,教師善于傾聽,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在這樣的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個性思維得到解放和發展,個性品質也得到培養和提高。
五、給予空間,深入文本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然而傳統的教學卻忽略了這點,一節課下來學生真正閱讀的時間少之又少,學生根本無法談自己獨特的感受。個性化閱讀要打破這種局面,必須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深入文本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
一般來說,教學中可設計不同層次的“四讀”:“一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二讀”帶著問題去讀,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脈絡;“三讀”抓住重點詞句段細細品讀,讀出自己感受;“四讀”創造性地去讀,讀出感情,讀出情趣。
六、培養習慣,拓展閱讀
大量閱讀是個性化閱讀的基礎。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呢?首先從課內閱讀入手,推薦學生看相關內容的課外書。其次,要鼓勵學生每天看書、看報并做好讀書筆記。再是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書帶到課室進行交流,擴大閱讀面。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