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要發展就需不斷地創造。今天的小學生就是明天的創造者。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注意從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以適應未來開拓型、創造型人才的需要。
一、引導質疑,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才會有思維,有思維才會有所得,有所得才會有創新。因而疑是思索的動力,發現的開始是創新的前提,善于創造的人首先要善于發現問題。但發現問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愛因斯坦就講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所以,啟發學生發現疑點要比按教師的思路去解決難題更為可貴。因此我們要會設置疑難,鼓勵學生多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因人而宜,引導學生從提出一個不認識的字或一個不理解的詞開始,進而從課文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乃至文章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由此發現新的東西。例如教學小學語文第六冊《趙州橋》這篇課文時,平鋪直敘不能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四個小拱的作用以及設計者李春的“創舉”。怎么辦?我聽課時曾看過一位教師在演示趙州橋幻燈片時,故意隱去四個小拱,讓學生與文中的圖比較,然后提出疑問來。這樣的教學,就是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雖然學生的水平不一,提出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有的甚至幼稚可笑,但無論如何,教師都應抱著歡迎的態度,或啟發自答,或讓別的學生與之討論,而不應冷淡譏笑,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扼殺他們創新的萌芽。
二、激發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對某門學科的熱愛,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只要教師引導得好,興趣也可以變為責任感和事業心,促使創造力的發展。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要使自己的教學具有趣味性。例如:教學《詹天佑》(小學語文第十二冊)“開鑿隧道”那一段,我就用圖示法,在黑板上畫兩座分別表示八達嶺和居庸關的山,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用圖表示出來。這樣,學生在興致勃勃中完成對這段課文的理解,在愉快的參與中獲得了知識,激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相反,教學的單調、呆板、沒有變化,卻容易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機械地接受知識,如此,哪里還有創造性可言呢?
當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要注意扶植他們在學習時表現出來的好奇心,使其創造性得到應有的發揮。因為好奇是興趣的開始,“好奇心造就科學家與詩人。”(法朗士)“強烈的好奇心是科學家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好奇心是學生追求知識、有上進心的表現,也是創造才能顯露的胚芽。
三、鼓勵創新,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個人沒有創新精神,他的創造力也會喪失。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鼓勵學生創新:在教學中努力建立一個師生平等的民主討論的良好氛圍,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發表獨到的見解,甚至可以反駁教師的觀點,只要有創意,哪怕不成熟、不完善,教師也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作業與檢測題中一些問答、層意、段意、中心思想等,不一定要與標準答案完全一致。鼓勵和引導學生不局限和滿足于一種回答,而應從是否有新意、有獨到之處考慮。例如讓學生給《草原》一文的第一段分層時,大多數學生按照“總——分——總”的要求分為三層。其中,有一部分學生卻按“初次見到草原——草原的天——天底下——感受”分為四層。其實,只要有根據、合乎邏輯都是正確的,對這些學生我都一一表揚。雖然他們分層的結果與多數人不相同,但卻能說出依據,這也是創新活動中一種難得的精神。
再比如有一次作文,要求寫一種喜愛的動物,多數學生寫小狗小貓之類,偏有一個學生寫人人討厭的屎克郎(別名:噴屎公),因為他覺得“屎克郎雖然個小又不起眼,可是它能‘化糞為寶’,把上學路上的牛糞‘弄走了’,我很喜愛它”。看到這里,作為教師能不為這個學生的獨立見解而感到欣慰嗎?
總的來說,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有待于我們教師樹立創新的觀念,掌握創新的方法,把自己的創新思維融進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乃至課內外練習等環節中,營造創新的氛圍,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培養出有創造能力的新一代。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