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一種既實用又高效的學習方式,開展合作學習,不但改變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且對創建和諧高效課堂有深遠的意義。
一、合作學習改變了教學方式
合作學習理論研究者認為:“教學是一種人際交往,是一種信息互動。”
合作學習是以和諧的班級氣氛為基礎,以共同進步為宗旨,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以標準參照評價為基本手段的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為前提條件,以師生、生生、師師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方式,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有明確責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標,在小組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信息交流問題討論等方式實現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二、合作學習改變了教師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必須是合作學習的典范。
教師合作學習首先是教師之間的合作學習,集體備課是教師合作學習的重要形式,俗語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同年級同學科的幾個教師一起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訓練,互相取長補短,才能夠做到俯視教材,精選教法學法,熟知學生,訓練有方等。
教師合作學習還要體現在不同學科之間,新課程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教師必須既是專業能手,又是多面手,不會也得學,如有一道數學判斷題:“一年之中南極最冷的一天在一月份,”像這類跨學科的問題教師不能不懂裝懂。
教師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很多,如互相聽課,開座談會、討論會,教材解讀,課題研究,問題解答等,教師開展合作學習是校本培訓的重要內容,是整合教師資源,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主要途徑。
三、合作學習改變了課堂結構
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人,而是同學生一起認知、體驗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當學生產生困惑時給予“點撥式”的幫助。
如“有理數乘法”在課改前的課堂分五個步驟:1, 教師講解實例(課本上的例子);2, 教師歸納法則;3, 教師講解例題;4, 學生訓練;5, 教師總結。
而合作學習的課堂則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師提出問題:各小組舉一個實例(學生舉例)→小組內開展合作→各小組上臺匯報。
第二階段:教師提出問題:有理數乘法有什么規律→小組內開展討論→各小組上臺匯報學習成果。
第三階段:教師出示分層練習題→各小組選題并作答→小組內部評價→小組之間交流(質疑解疑等)。
在這三個階段中,教師始終是一個合作者、組織者、參與者和協調者。
四、合作學習改變了學生
合作學習促使學生之間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良好局面,一是小組內部的競爭與合作,競爭方面:比誰搜集資料多,比誰反應快,比誰合作能力強,比誰表達能力強等,合作方面包括學習任務的分配,成員分工輪換,對外交流時互相解充等,二是各小組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如爭取機會上臺匯報表演,質疑、釋疑,共同解答數學難題等。
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同齡效應,所謂同齡效應是指年齡相近的學生其思維方式、行為特征、好惡感、榮辱觀等容易互相感染,如同一個問題,教師會做,學生認為理所當然,如果自已不會做,其他學生會做,他會羨慕,甚至會緊張,會激發“我也要會”的積極心態,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調動同齡效應的積極因素,激發學生內在的趨動力,如果把教師教換成學生教,激發學生人人爭當小老師的熱情,那么學習就成了學生內在的需要,這時,學生不僅僅收獲了知識,還收獲了快樂、自信和成就感。
五、合作學習提高了效率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合作學習正是運用這個道理,強調學生之間互相學習,達到共同進步,在各小組內,每個學生的生活閱歷、認知基礎和能力、性格和品質等均不相同,但長時間的合作學習、共同討論、交流等,會使他們逐漸“趨同”,即共同的特征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這種把教育教學溶解于無形之中,其意義是深遠的,其效果是深刻的。
學生是最好的教學資源,任何教材、教參、教案都沒有學生這么真實和樸素,合作學習要注重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圍繞學生,合作學習以學生帶入課堂的實例為學習素材,這些素材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感知基礎,合作學習非常珍視學生在合作學習之中產生的問題,這些問題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思維習慣等,解決這些問題正是急學生之所需,教師可以啟發、疏導,但不必及時點破,要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和創新思維。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