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甭摵蠂炭莆慕M織指出:“二十一世紀人才必須具備三大素質: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交際?!焙愎诺浇瘢敖浑H”一直都是一個為人們所重視的話題。交際,特指人事往來接觸,故亦稱人際交往或人際溝通。交際的手段主要是語言、文字、動作、表情等等。其中口語交際是最基本的交際方式,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中的使用頻率高達75%。但據調查,中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發展普遍滯后,很多學生中存在過分拘謹、膽小,態度不從容、舉止不大方、不能正確了解對方意圖、辭不達意等等問題。針對目前這種狀況,語文教師應采取積極的措施,盡力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口語交際基本能力的培養
口語交際基本能力的培養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情,絕非一蹴而就或突擊練習就能奏效的,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和鍛煉才能慢慢地表現出來,也就是厚積薄發??谡Z交際基本能力的培養方法很多,就課堂教學而言,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階段:聽辨訓練法
口語交際是一種以語音為主的信息交流,因此,只有正確的語音信息接收,才能進行正確的信息反饋。但語音信息卻具有一次性、易逝性、不易復現的特點,正所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就要求受話者必須全神貫注地“聽”,同時篩選關鍵詞語以領會話語的意思。聽辨訓練法就是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聽”,對一字、一詞、一句都要細心聽,對聽到的話進行辨別、判斷。聽辨包括辨音和辨意。所謂辨音,就是要求學生能正確分辨音節,并把它所代表的意思聯系起來。所謂辨意,就是讓學生對語言信息的正誤進行鑒別,訓練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提高聽的敏感性。
第二階段:復述訓練法
復述訓練法就是培養學生在理解聽到的話語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語言,把內容敘述出來。復述訓練法是先聽記后轉述,在這過程中,學生的聽話能力和表達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課堂教學的一般的程序為:教師先提出訓練的要求,使學生有意識地聽記;接著教師口述復述的內容,學生按要求復述;最后,教師指導并組織學生評析。
第三階段:演講訓練法
演講訓練法就是教師創造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公開場合,面對聽眾,目的明確地對某個問題發表意見、闡述事理。它是一種高層次的口語運用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口語表達的條理性、擴展性和生動性,鍛煉講話者的耐力、節奏和音調,使口語表達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當然,要讓每個學生在臺上侃侃而談,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經過以下幾方面循序漸進訓練的:1. 背誦式講演,主要是練習膽量,讓學生以背誦詩歌、背課文等方式來體驗登臺感覺。2. 提綱式講演,提倡在思路吻合的情況下讓學生流利地表達,給予學生比較自由的空間。3. 民主式講演,讓學生盡可能演講自己寫的主題,所講的內容不限,確保學生有一方施展才華的天地。
第四階段:辯論訓練法
辯論訓練法就是指教師引導對某一論題持完全不同或相反意見的甲、乙學生雙方展開論辯,以駁倒對方的觀點,樹立自己的觀點為目的的教學方法。這一方法能全面鍛煉學生的聽話和說話的能力。辯論者一方面要明確自己意見與對方意見的分歧點,另一方面要駁斥對方,征服聽眾。因此,它是全面培養學生聽話能力和說話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辯論中,要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勇于交鋒,但不強調奪理,應體現實事求是的學風,要講禮節,相互尊重,不諷刺挖苦,從而使辯論產生積極的效應。
以上四種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需按部就班,而不能揠苗助長,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口語表達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進一步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做好準備。
二、引導學生看環境、認角色
如果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不注意社會環境和具體場合,不根據交際環境來安排組織語言,它的交際功能就會受到損害,甚至是事與愿違。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看環境、認角色的本領。
(一)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換位思維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里產生的言語活動。這種言語交際活動,離開了“特定的環境”就無法進行。因此,我們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應培養學生關注所處環境,并能隨著交際環境的改變而調整自己的心情。教師可通過各種手段,為學生精心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交際環境。例如讓學生練習參加不同場合的聚會。特定的場合有特定的氛圍,有的嚴肅,有的寬松,有的歡快,有的悲痛。如模擬參加婚慶、壽宴等喜慶的場合,指導學生要表情愉悅,聲調熱烈、歡快。而在模擬的國難日等場合,則要求學生表情要嚴肅,語調要低沉、和緩。其實這也是“換位思維”的表現?!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相同的景物,蘇軾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觀。人際交往也同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口語交際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換位思維”, 能夠設他人之身,處他人之地 ,對交際對象的際遇“感同身受”,與交際對象同喜同悲,這樣才能產生共鳴。
(二)培養學生的角色意識、以誠動人
角色原本是指演員扮演的人物,在社會學和心理學領域,則是指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和職務。一個人在社會上和生活中都“身兼數職”地擔任著多種角色,且隨時間的推移、場所的變更和人事的變遷,角色又一直處于轉換之中。因此,在交際能力訓練中,應培養學生確立角色意識,即懂得根據所處的場合、背景,確定自己在群體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且隨時做出調整,使自己的言行適合于交際的需要。
教學中設計借家長會的契機,讓學生學習如何與家長、老師、同學進行交流。讓學生向父母、老師和同學等不同身份的人作自我介紹或感情交流,學習隨著面對的對象不同而自覺改變自己的角色地位,變換不同的態度、語氣和表情。例如面對父母時,你的角色是子女,此時你的態度要敬愛而親昵,語氣要親切而輕松。面對老師時,你的角色是學生,此時你的態度要真摯而虛心,語氣要恭敬而誠懇。面對同學時,你的角色是朋友,你的態度要自然而愉悅,語氣要熱忱而歡快。
雖然學生的角色隨著對象的轉變而改變,但唯一不變的是“待人以誠”的心。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人際交往正是如此,只有你先為別人打開真誠的窗,別人才會為你開啟誠摯的門。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打動人的是真誠,以誠交友,以誠辦事,真誠才能換來與別人的合作和溝通,真誠永遠是人類最珍貴的感情之一。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