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已實施多年,廣大教師對新課程的實施在不斷進行研討和總結。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小學數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更是目前一線小學數學教師共同關注的一個突出問題。實踐證明,做好教學結構的構建、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等方面的優化,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教學結構是由一個多方面、多層次、多因素的完整而又復雜的教學過程組成的。傳統落后理念下構建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為教師的需要服務,學生完全處以被動地位,失去創新活動的機會。新課程要求教學過程要以學生自主發展為中心,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最大限度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實踐中,構建以“問題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為基本模式的課堂教學結構,能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歷“數學問題——探究感悟——實踐運用”的探索過程。創設問題情境,能誘發學生自主發現并逐步學會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展開主動的探究活動;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探究活動,是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重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參與數學活動,感悟數學,發展認知,開拓思維,實踐創新;合作實踐,能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知識,學會合作,獲得成功體驗。
二、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主陣地,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優化課堂教學,關鍵是優化學生的數學活動過程,切實讓學生經歷實實在在對數學的有效探索、感悟體驗、實踐運用等數學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創新學習,積極主動掌握數學知識、技能,發展能力,同時身心獲得健康發展。為此,必須重視以下幾方面:
第一,問題情境要精心創設,促進主動發展。教學實踐證明,找準新知的切入點,抓住新舊知識的密切聯系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能喚起學生對知識的回憶,達到溫故而知新,更能誘發學生的猜測心理,促進學生自主遷移,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例如教學“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時,先以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的生活情境作為鋪墊,使學生迅速回憶起表面積的含義,再創設生活中需要進行圓柱體表面積計算的問題情境。這樣進入圓柱表面積計算的探索時,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初步的表象,這就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取新知識。
第二,新課內容要精心組織,促進高效發展。一是容量要適中。既讓學生吃得飽,又讓學生吃得了,更讓學生吃得好;二是難易要適度。聯系學生實際,準確把握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發展要求;三是聯系生活實際,突出生活原型,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第三,實踐應用要精心設計,促進成功發展。教學實踐證明,求‘精’求“活” 的練習設計,能激發學生運用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成功體驗,培養學生創新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于這一理念,要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就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變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為積極主動學習。為此,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做到: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揭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代替,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范。
新課程實踐表明,能激發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究、協作創新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較多的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二是為學生提供豐富、充足的感性素材,放手讓學生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三是在探究過程中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四是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良性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和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讓學生分組學習,充分利用手中學具,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看哪組學生動作快、拼法多、有創新。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自然就把學生引入思考、探究、創新的情境之中。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