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大膽采用“生本”理念,以“牧羊”式教學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討論、體驗、感悟,變教為學,以啟發式教學為核心,培養學生“樂學、會學、主動地學”,學生興趣倍增、情緒高漲,容易進入最佳的學習境界。
一、營造一個“對話的課堂”,讓學生在質疑中進步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廣大物理教師越來越重視物理教學中的探究式教學,但是學生探究的問題來源于何處?這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前必須弄清楚的問題,在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問題是聯系已知與未知的橋梁和紐帶,傳統教學中,一般是教師提出問題,要求學生來回答,再看我們的學生,一個個皺著眉,低著頭,極不情愿地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如果采用“牧羊”式教學,營造一個“對話的課堂”,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設法解決問題,這將會極大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授課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大膽地嘗試提出自己的問題,為了讓他們明白“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對他們說:“綜觀科學史,大凡有建樹的人,都具有‘健全的懷疑精神’或者‘刨根究底的好奇心’,敢于并善于質疑傳統的知識、流行的觀念,這往往是他們走向科學殿堂的第一步,”學生時常受到鼓舞,經常提出一些有趣且令人回味的小問題,例如,在剛剛學完“聲現象”后,有的學生就提了這樣一些有趣的小問題: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引起的,為什么我們的手腳在振動時卻聽不到聲音?超聲波雖然頻率很高,不在人耳的聽覺范圍之內,但并不代表不存在,為什么沒把我們的鼓膜震破?
一次我和學生在探究“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吸引”這一規律時,一個學生忽然站起來,“老師,我有一次把磁鐵摔斷了,想用膠水把它粘好,但怎樣也不能按照原來的裂痕粘好它,這是為什么?”
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我不急于回答,而是由學生去討論、看書查資料,讓學生自己在對知識思索中體驗、感悟,從中找出答案,學生有時為了找到答案很快把整章內容閱完,物理課堂教學就是要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搞科學,努力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使學生善于質疑,在質疑中不斷進步。
二、發揮學科特點,讓學生在實驗中開拓思維的空間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科學,那種“關上門,期望自己在缺乏實踐的寒冬里春暖花開”的事實是不可能存在的,要想使學生掌握一門技能,就必須放手為他們創設一定的環境,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開拓他們的思維,
在授“滑輪”知識時,我讓每四位學生為一組,每個小組給四個滑輪等一套器材,分組實驗,任他們自由去組裝,并獎勵組裝形式最多最快一組學生,并在組裝好之后,給自己的裝置命名。
全班學生用了不到半堂課時間就將各種圖形組裝完畢,并命了各種各樣的名字,如“天火輪”等,然后我要求他們閱讀教材,看看科學家是怎樣命名的,學生通過直接感觀很快記住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模型,接著教師示范并引導他們用尺、彈簧測力計研究各種裝置的規律,學生們很快研究出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規律如下:
1, 定滑輪的特點:不省力,也不省距離,但可改變力的方向(忽略摩擦時,F=G ,S=h,S為拉力移動的距離,h為重力上升的高度)。
2, 動滑輪的特點:可省一半力,但費一倍距離(忽略摩擦和動滑輪的重時,F=1/2G,S=2h)。
3, 滑輪組的特點:既可省力,也可改變力方向(忽略摩擦和動滑輪的重時,F=1/nG,S=nh)。
以上知識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自已動手中學會的,在動手中,學生的好奇心、真實的感受、成功的喜悅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體驗,因此學生在做題目時得心應手。
例如在授完托盤天平的使用時,我為他們準備了一大包漆包線,讓他們設計測量漆包線長度的方法(沒限制器材),學生設計出了如下方法:
1, 用刻度尺直接量出來。
2, 用天平稱出總質量m,然后用刻度尺量出1米的長度用剪刀剪下來,再用天平稱出1米長漆包線的質量m1,用總質量除以1米長漆包線的質量,就是總長度,即L=m/m1。
3, 先用天平稱出總質量m,再用天平稱出100g漆包線,用刻度尺量出100g漆包線的長度L1,則總長度L=mL1/100。
學生通過親自操作,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在動手中認識到哪種方法最簡便、最實用,開拓了思維。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