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2009年三起事故發生原因出發,對蝦峙門錨地目前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原因進行了分析, 提出了強化蝦峙門錨地管理的幾點對策措施 。
關鍵詞:錨地 ;船舶 ;安全
中圖分類號:T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953(2009)02-0017-03
2009年1月14日1030 大型礦砂船“GRAND VENTURE”在蝦峙門北錨地沒有引水到船的情況下起錨進港,由于剛起錨沒有充分考慮船在低速下流對船的影響,并在船舶密度非常大時穿越報停錨泊船“萊隆”船艏,因沒有足夠安全橫距被流壓向“萊隆”而發生擦碰,導致“萊隆”艏樓甲板嚴重變形破損;2009年2月10日大型礦砂船“NORTH GATE”從南錨地移錨到北錨地2136 報VTS在北錨地拋好錨,由于正值天文大潮汐,其錨沒有抓地,一直處在走貓狀態,2157“NORTH GATE”與其北面的錨泊船“DONGHUA”發生碰撞,導致“DONGHUA”輪錨鏈斷裂,棄錨在北錨地,棄錨點附近半個月不能拋錨,不僅花費人力財力去打撈,還嚴重影響其他船舶的錨泊。2009年2月22日0200西行的“YM NINGBO”與北上的“華德708”在蝦峙門北錨地以東水域即29°45′.1N/122°30′.3E附近發生碰撞,導致“YM NINGBO”油艙破裂,9880升輕油漏入海中造成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連續兩個月發生三起大型船舶碰撞事故,改變了原先認為作為相對開闊水域引航錨地的蝦峙門錨地發生事故的概率較小概念,要求仔細分析發生事故的客觀原因,提出安全管理對策,完善管理手段,保證船舶拋錨安全。
1 錨地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原因
1.1 錨泊密度過大、錨地資源不足
1)錨地面積不足。蝦峙門錨地分為南、北兩個錨地,其中北錨地位于舟山桃花島東南面,南錨地位于蝦峙島東南面。北錨地西南深,東北淺,西北角最淺點16.8 m,面積為4.4 nmile2,可用于總噸位在15萬t以下的船舶拋錨,可錨泊大型船舶約9艘;而南錨地水深均在19 m以上,其面積為3.1 nmile2,適于大型礦砂船和大型油輪拋錨,可錨泊大型船舶約7艘。根據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統計,平均每天在蝦峙門錨地的錨泊船達33艘,超出錨地可錨泊船的一倍以上,如果遇到惡劣天氣,不能進行正常的引航或靠泊作業,蝦峙門錨地的拋錨船舶數量會一下子增加到五十多艘,蝦峙門南北錨地共7.5 km2的面積根本不能滿足這么多船到港錨泊,大部分船只好在北錨地以東水域或南錨地以南水域擇地拋錨,特別是北錨地,船多的時候錨泊船一直延續到淺灘水域以外,跨越中國沿海習慣航線,嚴重阻塞沿海水上交通大動脈,碰撞危險局面時有發生。
2)船舶大型化專業化。世界運輸船舶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船隊構成也發生了變化。普通雜貨船比重明顯下降,散貨船、集裝箱船和油輪等船比重上升,特別是寧波作為礦砂中轉港和寧波舟山作為國家原油儲備基地地位的確定,散貨船、集裝箱船和油輪大型化趨勢日益明顯,吃水17 m以上的大型礦砂船和吃水20 m以上的VLCC就頻繁到港。根據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統計,平均每10天至少有13艘大型礦砂船及平均每2天有一艘大型油輪來錨地錨泊;在平均每天23艘到港的集裝箱船中,大部分都是五代六代的大型集裝箱,長度都在250 m以上,最大達到390 m的一萬一標箱的集裝箱船。這些船在錨地拋錨,無論是出鏈長度、回旋距離還是船舶間的安全距離比小型船舶都要大的多。
1.2 錨地水文氣象條件不佳
蝦峙門錨地的水文環境不好。蝦峙門錨地接近蝦峙門航道口和條帚門航道口,底質為泥和沙沖積而成,并且水流較急,潮流往復流,漲潮西北,落潮東南,流速2-4 kn,錨地水深16-26 m,且水深超過20m等深線的范圍較小,深吃水船舶對錨地的選擇范圍不大,并且滿載大型船舶或VLCC由于載重量大、富余水深的不足和限制、相對流速較大,尤其是大潮汛時,按正常水域出鏈的錨泊船,走貓的概率非常大,每一個大潮訊,總有大型船舶走貓,一旦大型船舶走貓,操縱起來比較困難,甚至連錨鏈都比較難絞,況且周圍還有其他錨泊船,很難有足夠的時間采取有效措施,對本船和他船都是嚴重的安全威脅。
蝦峙門錨地氣象條件差(不利于避風、引航登輪困難)。根據測風資料統計,蝦峙門水域常風向為NNW~NNE,其中NNW向的頻率為12.4%;次常風向為SSE~S,其中SSE向頻率為10.0%;強風向也為NNW~NNE,其中NNE向最大風速為40 m/s,水域內極大風速可達54 m/s,平均大于6級以上天數32天;影響錨地水域的臺風主要集中在7~9月,平均每年3.9次。在臺風時期,哪怕只受臺風外圍影響,錨地的涌浪就較大,處在大風頻繁侵襲,大浪、涌浪不斷的錨地環境下,作為引航錨地的功能根本上是沒有發揮,根據寧波舟山引航站現有的裝備,引水根本出不了蝦峙門口,大部分時間引水只能在桃花島燈樁以內上,由船長起錨走到桃花島燈樁接引水,由于不熟悉錨地的水文氣象往往在起錨過程中被壓向它船導致事故的發生。
1.3 交通管制區域的劃定不利于錨地管理
蝦峙門北錨地、蝦峙門南錨地、蝦峙門外礦砂和原油等泊錨地為寧波和舟山兩港共用錨地,由寧波行使管轄權;蝦峙門深水航槽交通組織為寧波VTS,現場管理歸省局執法支隊;其他水域歸舟山局管理,而舟山局自身沒有VTS系統來對該水域進行有效管理。就這一塊水域有三個不同的部門來管理,哪怕是經常來寧波舟山的船舶也分不清自己所處的水域是由哪個局管的。導致大部分水域處于看到的管不到,管到的看不到。在這部分水域錨泊的船實際上處于沒人管的狀態,造成管理的真空。
1.4 溝通不暢
無法在第一時間聯系船舶。由于水域劃分不清,到港的船都不知道該向哪里報告,在哪個頻道守聽。到舟山的船在錨地內錨泊,連代理不不清楚在哪個頻道守聽,更別說告訴船方該守聽哪個頻道;到寧波的船在蝦峙門錨地外錨泊,也沒有明確規定船舶該守聽哪個頻道。導致錨泊船守聽的頻道混亂,VTS與船方及船舶間聯系不暢,在緊迫局面下不能協調行動,碰撞在所難免。
VTS值班員的英語交流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VTS值班員沒有參加過專業的航海英語培訓,英語口語水平不高,而且外輪上的船員不一定來自歐美國家,有些船員本身的英語水平也不好,發音不標準,這給我們的交流帶來更大的困難。當發現外輪有交通險情時,往往因為雙方的英語口語水平不高,很難進行及時、正確的對話交流而延誤了最佳采取措施的時機,使本可以避免的事故卻發生。
2 錨地安全管理建議
2.1 拓展、調整錨地區域
隨著寧波、舟山港口業務量的不斷增加和貨物吞吐量的連創新高,抵港船舶數量不斷增多,船舶大型化趨勢也日趨明顯,開辟條帚門航道勢在必行,且條帚門航道位于蝦峙門航道南面與蝦峙門航道走向幾乎一致(呈西北~東南向)可利用這兩航道的中間水域,保持南錨地的西邊界不變,北邊線向東延長至深水航槽正南,南邊界線與北邊界線平行,形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錨地區域;蝦峙門北錨地向東延伸,保持北錨地的南北及西邊界不變,南北邊界線向東延伸至深水航槽正北,構成一個長方形的錨地區域。通過改變錨地范圍擴大錨地使用面積,尤其是對現在被錨泊船廣泛使用的非錨地水域規劃成錨地,船舶有更多的選擇余地,也有更多的錨泊間距,變無序管理為有序管理,從而在安全及錨地面積上滿足近期港口發展需要,并為以后發展留有余地。
2.2 統一水域管理
將錨地水域的分散管理轉化為集約化管理。由寧波VTS負責整個錨地水域的動態和錨泊監控,由省執法支隊實施現場巡邏和執法,避免水域實行分支局按行政區劃分片管理,信息資源相對孤立,各分支局海事監管手段和設施現代化水平高低不一,可有效地避免交叉水域多頭管理、責任不清的問題,形成海事監管合力,使海事機構的監管能力和服務水平提升到一個更高的起點。
2.3 強制ETA報告,主動信息服務
蝦峙門錨地水域受霧、潮汐和季風的影響很大,對船舶在附近水域航行和錨地錨泊安全帶來嚴重影響。作為服務于船舶的港口VTS,以水文氣象信息子系統監測的數據為基礎,通過詢問相關船舶實測的風力和能見度情況,把掌握風情、水流和霧情及時主動發布,建議和引導船舶采取有效措施抵御風險,避免險情。
蝦峙門錨地水域錨泊密度逐年增大,到錨地錨泊的難度加大,起錨拋錨頻繁,發生碰撞事故增多趨勢明顯,VTS應從不同渠道廣泛收集信息,及時發布有關船舶動態、密集漁船群以及他船意圖的信息以協助相關船舶能夠了解未知的交通情況和未來的交通態勢,并提供可選擇航線或可拋的錨位信息,有利于船舶及早采取相應措施,確保錨泊期間安全。
對到港的船舶實施以蝦峙門雷達站20 nmile為半徑的強制報告制度。一方面便于VTS掌握到港船舶的動態,實施跟蹤監控,并主動提供信息,必要時實行交通組織,依據船舶的目的地有效分流,達到合理分布錨位和有序進港的目的,另一方面便于船舶之間相互聯系,盡早了解彼此動態,協調避讓,避免碰撞事故的發生。
2.4 建立代理信用制度
針對蝦峙門錨地主要是大型、超大型外輪拋錨的特點,大部分船舶在本地都有代理,我們要抓好對外輪代理的管理力度,建立代理信用考核系統,把外輪的違章行為跟代理的信用等級掛鉤,督促代理做好外輪進港前的準備工作,要求代理提早把進港指南和港章的有關規定通知船方,要求船方按規定頻道守聽,按章報告,杜絕因代理的疏忽而導致事故的發生,完善安全責任鏈中的每一環節。
2.5 加大培訓力度
加大對VTS值班員航海英語培訓力度。針對值班員的實際英語能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英語培訓計劃,強化訓練,實實在在提高值班員的英語會話能力,在各種情況下不僅能簡潔、正確表達我們的意圖,還能聽懂不同國家船員講的英語。
3 結束語
要使蝦峙門錨地的管理井然有序,現狀得到改觀,不是靠一個人的觀點,而是需要集集體的智慧,要有超前的意識,長期的規劃,周密的認證,綜合的整治。以上對蝦峙門錨地水域管理的一些觀點,僅僅是膚淺的探討,敬請有關專家和同仁指正和補充。
參考文獻
[1] 敖 堅,胡勤友,趙仁余.通航水域實時安全指數方法分析[J].船海工程,2008(4).
[2] 范耀天,李海蛟.網格化港口水域船舶碰撞風險預測研究[J].船海工程,2008(4).
[3] 陳厚忠,郭國平.對VTS監控水域交通安全評估與效能分析的思考[J].船海工程,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