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三無”船舶概況,然后分析了“三無”船舶存在的危害和列舉了目前對“三無”船舶安全監管主要難點和隱患,最后從立法和海事管理主要環節提出了加強“三無”船舶安全監管建議。
關鍵詞:“三無船舶”;安全監管;建議
中圖分類號:U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953(2009)02-0023-03
當前我國港口經濟發展迅猛,港口建設項目越來越多,涉海工程項目相繼開工,建設規模不斷加大。同時,沿海城鄉建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砂石市場和沿海回填工程的旺盛需求,參與施工和砂石采運船舶的需求也隨之激增。受經濟利益驅使,大量“三無”船舶違規參與到沿海港口的施工建設中來,從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國民經濟建設,但這些船舶既不能滿足海上航行和作業技術要求,又逃避監管,導致事故繁發、損失慘重,成為水上交通安全的重大隱患之一,嚴重影響了泉州沿海水上交通安全形勢的穩定。
1 “三無”船舶概況
“三無船舶”系指沒有船名、無船籍港和無船舶證書的船舶。此類船舶不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規定,偷漏國家的各項管理費用,嚴重威脅海上交通安全,妨礙正常船舶的生產運輸秩序。“三無”船舶噸位小,船況差,船體結構、設備配置、造船技術都滿足不了海上運輸要求,船舶和人命安全無法保障,特別是有關規定配備必消防救生設備和航行設備和助航儀器都不能滿足,而且船員不適任、多說無經過專業培訓、未持有船員證書,整體素質低、安全意識淡薄,經常違章貿然航行和非法載客,成為水上交通安全的一大頑疾。國家有關負責水上交通安全部門是十分重視“三無”船舶的整治和取締工作,海事部門采取了多種舉措對三無船舶進行了打擊,但是這一現象依然屢禁不止,險情和事故不斷,嚴重威脅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1] 。
2 “三無”船舶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是政府職能部門嚴令禁止,采取措施嚴厲打擊: 一方面涉及三無船舶的險情和事故發生,威脅人命財產安全。三無船舶為什么屢禁不止呢?究其原因,主要以下六個方面:1)清理、取締三無船舶的有關規范性文件其法律層次較低 ,在我國現有的法律中,只有交通部1995年1月4日頒布的《關于實施清理、取締“三無”船舶通告有關問題的通知》具體操作性不強,造成執法手段單一,執法難,難執法的被動局面;2)個別政府對三無船舶的危害認識不足,責任未完全落實到位,出現鄉鎮船舶失管的現象;3)對三無船舶負有管理責任的部門相當多,包括海事局、公安、漁政、海關、工商、邊防等,但責任不夠清晰,而且有缺乏統一有效協調機制,監管合力難以形成;4)小型船舶比較陳舊和技術狀況普遍比較差的問題普遍比較嚴重,部分船舶不符合要求,船檢部門不愿意檢驗,致使船舶無法登記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三無”船舶的數量不斷增加;5)由于當前我國航運市場和港口經濟發展 迅速,各類涉海工程相繼開工,帶來了砂石市場的旺盛需求,受利益驅使,一些“三無”船舶違規參與到沿海港口的施工建設中來;6)有些地方交通不便,給群眾出行造成困難,由于個別船業主安全意識淡薄,法制觀念不強,自行建造三無船舶來滿足生活生產的需要,給“三無”船舶提供了生存的空間。
3 主要做法
在地方政府和上級海事部門的領導以及相關部門的大力配合下,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全面客觀分析三無船舶存在的原因,加大力度,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始終保持在高壓態勢,努力消除這一安全隱患。
1)突出重點,堅持原則。對從事走私、搶劫行為的船舶,不論其是否登記,一律移交或通報海關、公安部處理,未登記的不予登記,已登記的注銷登記;對船舶狀況差安全隱患大的“三無”船舶給與重點打擊,視情給與滯留或重罰增加營運成本,經船檢部門檢驗后不符合規范的 ,可以沒收后進行拆解;對于證書不齊全的船舶,其中證書不齊全主要是由于管理機關內部的原因造成的,本著服務重點建設項目的原則,經船檢部門評估船舶狀況滿足船檢規范要求和服從海事管理機構管理的船舶,在符合一些地區的限制性作業條件時,根據氣象、海況等要求,允許其在安全工況下從事生產;對于轄區內長期從事定線客運的“三無”船舶,要加強教育,督促其盡快辦理登記手續,如船舶不符合客運規范,應堅決取締;對僅船名船號和船籍港標志缺乏或不規范的船舶,就地強制安置符合規范要求的船名船號和船籍港標志。
2)健全機制,扎實推進。積極配合各縣市區政府,健全協調機制,促進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協調配合,全力以赴,推進整治活動深入開展;同時,按照疏散堵結合原則,踐行“三個服務”,在加強監管同時,把握好“疏”與“堵”的度,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其從事涉海重點水工項目的建設,努力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的服務。
3)是優質服務,嚴格執法。在嚴格按照“四不放過”原則嚴厲打擊三無船舶的同時,在三無船舶聚集的地點設立聯合現場辦公點,簡化手續,方便船員辦事,充分展現良好的海事形象。為解決船員持證的問題,舉辦數期的船員培訓考試,提高船員的整體素質,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安全意識。對違反的船舶和人員進行處罰,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處罰,按法定程序辦理[2] 。
4 相關建議
“三無”船舶涉及的面比較廣、情況比較復雜、取締比較困難,整治工作任重道遠。如何才能夠有效的遏制或根除三無船舶這一嚴重影響水上交通安全的頑疾呢?筆者認為:
1)清理取締“三無”船舶需要在立法上進一步的明確,提高有關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為依法行政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
2)要堅持統一管理和分級管理相結合,堅持鄉鎮船舶縣鄉管的原則,完善鄉鎮船舶交通安全管理的格局,加強長效管理,狠抓各項制度和措施的落實,使鄉鎮船舶的管路逐步規范化;
3)進一步密切依靠地方政府,加強交流,主動報告,出謀劃策,齊抓共管;
4)把專項整治活動與日常監管活動相結合,對“三無”船舶采取嚴管重罰;
5)內部清理現有的“三無”船舶資料,核實登記和發證是否與實際相符;
6)加強船舶簽證管理工作和對管轄水域巡航檢查,對于發現的“三無”船舶,立即禁止其離港,并責令其到指定水域錨泊,查清“三無”的原因;
7)強化源頭管理,海事局主動與CCS等船檢機構溝通,必要時提前介入,及時為船舶辦理登記手續;
8)本著服務水上交通和人名財產安全的原則,海事管理機構要加強與“三無”船舶業主溝通,要求其配合安裝導航設備和監控系統,海事部門可以利用VTS、AIS、CCTV、小船監控系統等對其實施適時監管;
9)建立“三無”船舶的統計制度,按要求逐級匯報,形成完整數據庫,并按照標準進行分類,按區別對待和循序漸進原則,逐步對其清理和取締;
10)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群眾的安全意識,正面引導社會輿論,形成全社會重視水上安全的良好氛圍。
作為海事部門,當務之急是要從“打造安全鏈,編制安全網”,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綜合治理目標為手,建立和健全三無船舶的長效管理機制。按照綜合治理方針,進一步擴展“船舶——船員——行業管理”這一責任鏈,把它放到整個社會經濟運行體系中,有船舶延伸到船舶修造、檢驗等;有船員延伸到船員學校和培訓機構;由行業管理延伸到群眾出行問題的解決,建立三無船舶和非客船非法載運有獎舉報獎勵機制,使各個相關機構成為責任鏈的一環,讓全社會共同關注安全。
此外,要從防堵查救糾五個方面著手,編制水上交通安全網。防:落實預防為主的方針,進一步加強對三無船舶載客的行為的打擊,把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堵:把住船舶出航前的最后關口,在重點時段加強對重點地區的監管力量的投放,使三無船舶難以載客啟航,把事故隱患堵在關口之外。查:開展有針對性的檢查,縮小巡航半徑,在客流密集區域加大巡航半徑,在客流密集的區域加大巡航力度合理的布置信息化監控,通過視頻監控網絡擴寬監管視野,做到隨時發現問題,有效的解決問題,擴大有效的管理面,同時,要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渡口、渡船的安全檢查,把三無船舶非法載客的行為作為深入的開展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加大查處力度。救:按照“一案三制”角度建立和健全水上應急反應體制、機制、法制,加強水上搜救,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加大預案的宣貫,開展預案的演練,確保在關鍵的時刻發揮關鍵的作用,有效的遏制險情的進一步惡化,把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實施沿海水域巡航搜救一體化,進一步的完善手段,提高搜救能力和水平。糾:在依法行政的基礎上,加大處罰和整改力度,依法嚴厲從快打擊三無船舶非法載客行為,以鐵的決心,鐵的手腕,使防堵查救糾落到實處,從而實現水上交通安全怎么綜合治理,形成長效管理機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成愛.“毒瘤”非根除不可——“三無”船事故隱患面面觀 [J],航海,2001(4).
[2] 莊儒仲.讓“三無”船舶無立足之地 [J].珠江水運,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