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楊楊
欄目:環球
字數:971
頁碼:0.5P
原標題:在丹麥如何當農民
索倫是丹麥6萬多農民中的一員,他經營著60公頃(約合900畝)土地。在這個農業人口只占勞動力3%左右的國度里,卻生產著可供養3倍丹麥人口的糧食,并出口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丹麥最肥沃的土地主要在西蘭島的東南部和南部,其他土地多較貧瘠,盡管如此,丹麥農民還是通過各種手段改良農田,提高土地利用率。索倫就是通過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來改變土質。
索倫種的蘆筍遠近聞名,他甚至用自己個人的網站推薦農產品。索倫說他不做綠色有機農業,“規矩太多,有很多檢查”,然而首都哥本哈根最大的餐館老板還是驅車兩個多小時到他這里購買蔬菜。之所以如此,在這個樸實的農民看來,關鍵是自己一直在做實驗。比如他成功地用蘆筍釀造啤酒。他指著田地旁長勢正旺的一種像大樹一樣的植物說,這種植物的基因很好,他準備與荷蘭的一個基因機構合作,培育新品種。
在丹麥,大約有3000多名技術顧問服務于6萬多農民,他們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服務。這被譽為是農民參與、組織、控制農業的技術服務系統,全部是農民自發組織的。上世紀70年代,丹麥正是借助自己的技術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搶占了原本由美國控制的市場。
在索倫的眼中,似乎所有的技術都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實踐。他對中國和泰國的農業感興趣,“不知道那里的農民怎么種植”。
丹麥農業的發展可追溯至18世紀的土地改革。在18世紀80年代前,丹麥90%的土地歸王室和大地主所有,只有 10%的土地歸農民所有。經過一場土地改革后,90%的土地歸農民所有,而且形成了以家庭為核心的經營模式。
丹麥農民對自己的土地,如同對自己的孩子一樣。除了享有土地產權外,還擁有地上一切事務的發言權。最近瑞典的一家公司準備在索倫田地周圍建24個風車,這些風車在15年內將會有2000萬克朗的收益,但是索倫堅決反對。“我喜歡這里的風景,在這里可以和大自然形成一種平衡。”他聯合了周邊的農民向政府提出新的選址建議,“已經有兩個市長給我打過電話,說他們會考慮。”
事實上,政府也用法律保障這些農民的利益。如果在私人土地上建風車,需要做評估,征得居民同意。
索倫家門口有兩個大的分類垃圾桶,這在很多大城市都不可能見的情景,竟然在這樣一個普通的鄉下農莊出現。在丹麥的法律中,規定所有的土地必須用植被覆蓋,裸露不能超過一定時間,所以,這里到處是綠色,農民已和自然融為一體。
(《南方周末》200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