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楊楊
欄目:人物
字數:1378
頁碼:1P
原標題:“諜影”胡士泰
今年46歲的胡士泰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一夜之間,他的名字在中國家喻戶曉。胡士泰于2009年7月9日被上海市國家安全局拘捕,其被稱為新中國的第一號“商業間諜”。
原籍天津,北大畢業
1963年出生的胡士泰原籍天津,于1979年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就讀。胡士泰很有才氣,拉得一手不錯的小提琴,學習成績在班里屬于中等偏上。大學畢業后,胡士泰輾轉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鐵礦石生產商哈默斯利鐵礦的職員,力拓收購哈默斯利鐵礦后,胡成為力拓雇員。1997年,胡士泰獲澳大利亞國籍。
胡士泰多數時間都在中國,在業務方面,胡的能力非常強,跟幾大鋼廠的人非常熟悉,經常去到三、四線城市的中小鋼廠,推銷自己公司的礦石。在業內,胡士泰聲譽良好,善于傾聽,是個典型的職業經理人。力拓澳大利亞總部用“優秀”和“勤奮”來評價胡士泰。
防偷聽很少用手機
胡士泰一生謹慎。作為力拓上海首席代表、哈默斯利鐵礦中國區的總經理,胡士泰平時接電話很少用手機,一般會要求對方撥他的座機號碼,據說是擔心被別人竊聽。
在和胡士泰打過交道的客戶眼里,許多方面,他都可以被看作是職業人士的典范——待人親和,做事積極。不過,胡士泰為了解與滿足客戶需求,所表現出的赤誠與火熱,讓許多人感覺到,他壓根不像一個跨國公司的中國區總經理,而更像一個有著特殊使命的“潛伏者”。
和大多數跨國公司中國區總經理頻繁高調出入于各種酒會不一樣的是,胡士泰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也極少把自己的個人信息公開出來。而胡士泰之所以有如此反常的舉動,并不僅僅出于自身的性格,更與所從事的工作性質有關,因為胡所從事的工作,正好是與國家利益有著高度沖突的工作。
“中國智慧”為外國牟利
胡士泰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也是那些跨國公司駐華高管時常處于兩難選擇中的典型代表——在職業素養和國家利益之間,他們常常充滿困惑,但又不得不做出選擇。果斷選擇維護公司利益的胡士泰,盡管已成功地把國籍改成了澳大利亞,但思維上卻依舊很“中國”。他很巧妙高超地利用自己的“中國智慧”去為外國公司謀取最大的利益。胡士泰和其所帶領的力拓中國區銷售團隊,經常深入到三四線城市的小鋼廠,去深度挖掘各種“機密信息”。胡士泰重視“調查”的價值,更曉得“內鬼”的作用。胡士泰在中國區主政期間,非常關心如何利用“金元”手段,來腐化與誘惑中國主要鋼鐵廠的中高層管理者,不少高管成為其“金元戰略”的獵物。
盡管,胡士泰不是礦山的集團高層,不會正式出現在鐵礦石的談判桌上。但胡士泰利用他獨特的人脈與信息優勢,給礦商集團提供大量的機密信息,而正是這些機密信息,讓處在談判桌另一端的中鋼協備感難受,經常是還沒出牌,就已經完全被對方看清楚了所有底細。
“不愛國”的最佳職業經理人
有胡士泰的同行說,雖然目前對什么是國家機密沒有明確說法,但確實不應該“為了迎合外國人而削尖腦袋不擇手段去搜集 (信息),更不能為了自己的升職加薪,把很多的原則問題都已經忘得一干二凈了”。一位與胡士泰有過接觸的人回憶,在一次與胡的閑聊中,他還曾友善地規勸過胡:不要跟中國做生意表現得太強勢,要為中國的未來著想。胡士泰當時卻不以為然,表示:“我們的價格是透明的。”當時,胡士泰留著分頭,比較儒雅,言語氣質也比較國際化,無疑,他是一個缺乏愛國意識的最佳職業經理人。有人計算,胡士泰處心積慮地“為虎作倀”,給國家帶來的經濟損失不下于上百億。
(《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