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楊楊
欄目:視野
字數(shù):813
頁碼:0.5P
原標題:晉商為何到處建關帝廟
晉商信奉關公,只要那里有晉商,就在那里修建關帝廟,家家貢奉關帝像,在晉商心目中,這位已經被神化的山西老鄉(xiāng)關帝,就是誠信的化身。晉商講究的是“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寧叫賠折腰,不讓客吃虧”。從日升昌開始,就確立了一個原則,只要儲戶手拿匯票,不問何時何地,都必須無條件兌換。
有一則故事,頗能說明晉商是如何講究誠信的。
平遙城內有一位長期沿街乞討的老太太,平遙城里人大都認識這位貧窮的要飯婆子。但有一天,這位衣衫襤褸的老太婆來到西大街日升昌總號,拿出一張皺巴巴的匯票,讓柜上兌換銀子。
接待她的伙計不敢怠慢,一看匯票,數(shù)額為12000兩,開具者是日升昌張家口分號,時間在同治七年。時隔三十多年,伙計也看不出真假,趕緊請示柜頭柳芬。柳芬自己也說不清,只得到后廳請示大掌柜張興幫。兩人把老太太請到屋內,泡上好茶熱情接待,問清了匯票來歷,查閱賬簿后,如數(shù)兌付了現(xiàn)銀。
原來,老太太的丈夫早年在張家口經商,做皮毛生意,同治七年收拾余款在日升昌張家口分號匯款12000兩銀子后,起程回家,不料途中急病身亡。尸體運回家里,妻子哭得死去活來,一個好端端的家庭開始敗落,妻子失去了生活依靠,貧病交加,不得已而流落街頭,以乞討為生。
有一天,老太太翻曬丈夫留下的一件夾襖,從衣角摸到縫在里面的一張紙條,老太太也不知為何物,請來鄰居幫助辨認,一看便知是日升昌的匯票。因為丈夫死在路途,沒有留下任何遺言,她自己也說不清這匯票是真是假,而且事隔三十年,日升昌認不認也說不準,她只好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到日升昌碰碰運氣,做夢也沒有想到,日升昌如數(shù)為她兌換了現(xiàn)銀。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日升昌票號講究誠信的名聲遠播,業(yè)務一天比一天紅火。
依據當時的情況,日升昌可以找出許多理由不為老太婆兌換銀兩,但是日升昌沒有這樣做,他們把誠信作為經商之本,雖然付出了30多年前的一筆債務,但打牢的是根基,贏得的是市場。日升昌無疑是明智的。
(《品賢文談管理》經濟管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