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港口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和窗口。港口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港口碼頭泊位少,特別是大型專業化深水泊位更少,集疏運條件差,中轉儲存能力低。港口物流服務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以貨物裝卸為主的核心服務;二是在特定的貨場完成貨物裝卸、運輸、堆碼、儲存的輔助服務;三是向貨主提供優質、便捷的貨物交接的延伸服務。
關鍵詞:港口;國際貿易;吞吐量
港口不僅是貨物水陸空運輸的中轉地,而且提供了發展轉口貿易、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的機會,在現代國際生產、貿易和運輸系統中處于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F代物流發展過程中,港口在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方面的作用不斷突出,港口商業化的趨勢進一步在增強,港口物流成為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領域。
1 港口在國際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現代物流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通過對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功能要素的有機整合,最有效地實現產品的時空價值。現代物流已發展成為由節點和線路構成的綜合性物流系統,港口作為物流系統的重要節點,是水陸空交通的集結點和樞紐,工農業產品和外貿進出口物資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裝卸貨物、上下旅客、補充給養的場所。港口按其基本功能可分為商港、漁港、軍港和避風港四大類型,其中,商港不僅是水陸空運輸的樞紐和貨物集散地,而且也是一個巨大的生產單位,其規模的大小一般是以吞吐量來表示的,成為國際物流的一個重要載體。港口是國際物流的一個重要載體,開展國際物流的理想角色。
2 國內外典型港口物流發展的特點
世界港口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為純粹的“運輸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運貨物的裝卸、轉運和倉儲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為“運輸中心+服務中心”,除了提供貨物的裝卸倉儲等,還增加了工業和商業活動,使港口具有了貨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為“國際物流中心”,除了作為海運的必經通道在國際貿易中繼續保持有形商品的強大集散功能并進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還具有集有形商品、技術、資本、信息的集散于一體的物流功能。第三代港口處理的主要貨物是集裝箱,服務的主要對象是班輪公司聯盟,是國際海陸間物流通道的重要樞紐和節點、是區域性乃至國際性的商務中心、是區域性的信息中心。
從鹿特丹港、安特衛普港、香港、新加坡港四大港口發展的狀況和措施可以看出,向國際化、規?;⑾到y化發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進一步拓展服務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術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發展“虛擬物流鏈控制中心”是當前港口物流發展的主要特點和趨勢。在港口物流發展過程中,港口物流發展軌跡是一個由成本理念到利潤理念再到綜合物流服務理念的過程。成本理念追求的是降低物流總成本,利潤理念追求的是獲取最大利潤,而綜合物流服務理念則除追求商品自然流通的效率和費用外,還要強化客戶服務意識,切實轉換經營和管理方式,按現代物流的要求進行整合,以客戶為中心進行管理和控制,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務。
3 加快我國港口物流發展的思路
3.1 我國港口物流發展的現狀
目前,港口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和窗口。我國對外開放的港口已有140多個,已與50多個國家簽訂了海運協定,已有30多個國家近百家境外航運公司獲準在中國港口開辟集裝箱班輪航線。按2010、2020中長期港口發展規劃,對長三角、環渤海、華南和東南沿海、西南沿海四大區域經濟的港口貨源進行整合,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20個樞紐港的建設,提高碼頭泊位大型化和專業化水平,增深長江口等出港航道水深,促使港口成為國際物流的核心樞紐。
3.2 我國港口物流發展中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港口物流雖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有許多方面還處于傳統物流狀態,無論是在物流意識上還是在物流硬件設施上,與國外先進的現代物流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中國港口含金量不高,在對地區發展和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上,與發達國家港口間存在較大差距,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是港口物流發展的滯后,國際化、市場化、現代化程度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度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
3.2.1 港口物流基礎設施薄弱、港口裝備參差不齊。近年來建設的港口,如礦石中轉港北侖港區、煤炭裝船港秦皇島和石臼港,及大連、天津、青島、上海、黃埔港的集裝箱碼頭等,相當于發達國家八十年代的水平,大連、青島等港的原油裝船碼頭等的港區裝備水平僅相當于發達國家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港口物流設施和裝備的標準化程度較低,各種運輸方式之間裝備標準不統一。
3.2.2 港口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港口碼頭泊位少,特別是大型專業化深水泊位更少,集疏運條件差,中轉儲存能力低。港口航道水深不適應船舶大型化的發展要求,老港區與城市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港區開發建設任務繁重。
3.2.3 物流聯盟程度低,港口物流的信息系統利用率不高。各港口物流業基本上處在無序競爭狀態,碼頭前方裝卸與后方倉儲、運輸不協調。尤其是后方倉儲,運輸業規模小,多數仍為粗放式經營,物流信息管理和技術手段較為落后。
3.3 進一步發展我國港口物流的建議
在現代物流理念下,傳統港口將成為貨物轉運、聚集、增值、拼裝和配送的中心,并且控制著貨物的及時流轉。港口質量高低已經不再是僅決定于船只進出的速度、碼頭處理貨物的速度和質量,而是越來越取決于與腹地聯系的質量、增值服務的質量,如物流和信息等。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港口物流業任重道遠,應立足實際,抓住機遇,從各方面提升我國港口物流的核心競爭能力:
3.3.1 增強基礎設施能力。首先,整合港口現有的條件,對港口的配套設施進行技術改造,完善港口集疏運設施,合理安排作業流程,提高設備利用率,增強港口通過能力,縮短船舶貨物在港停留時間;其次,加強包括集裝箱碼頭數量、裝卸能力、碼頭堆場、航道水深等在內的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為物流服務供應商提供大型現代化倉庫,為客戶創造“零倉儲”。
3.3.2 建設公用物流信息平臺。利用條碼技術、數據庫技術、電子訂貨系統(EOS)、電子數據交換(EDI)、快速反應(QR)及有效的客戶反饋(ECR)、資源管理系統(ERP)等信息技術,建立覆蓋港區生產流通和倉儲運輸企業的網絡平臺,使港口具備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實現各企業、客戶和有關管理機構的信息充分互聯,形成港口與港口、港口與海關、港口與貨主、港口與承運商連接的有機整體。
3.3.3 制定物流標準體系。盡快建立與國際物流標準相一致的物流國家標準體系,在物流管理術語、物流安全管理技術系統、集裝技術系統、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單證體系、商品信息編碼體系、物流管理信息平臺以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高標準化程度,做到商品包裝規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條碼化,裝卸、運輸、儲存作業集裝單元化,托盤、集裝箱、卡車車廂尺寸標準化。
3.3.4 拓寬港口物流服務功能。港口物流服務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以貨物裝卸為主的核心服務;二是在特定的貨場完成貨物裝卸、運輸、堆碼、儲存的輔助服務;三是向貨主提供優質、便捷的貨物交接的延伸服務。我國港口必須通過提供多元化服務來挖掘“第三利潤源泉”,開發包裝、流通加工、儲運、配送、免稅自由貿易等物流功能,提供融資、報關、商檢、貨物保險、風險規避、信息交流、專業人員培訓等增值服務,提高綜合物流效率。
3.3.5 發展港區聯動的模式。港區聯動是國際上自由貿易區的通行模式,也是我國主要港口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充分發揮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和港口的區位優勢,形成“前港后區”格局,實現港口經濟與自由貿易區或保稅區彼此依存、緊密配合、互相促進,形成息息相關的利益共同體,緊密聯系區域經濟。
參考文獻
[1]王之泰.《現代物流學[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5.
[2]鮑爾索克斯.《物流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3]白雪潔.《推動現代物流發展建立港口物流中心的戰略意義[JJ]》.水運管理,2001,(8).
[4]陶武成、《港口物流化中的企業制度創新[J]》.中國港口,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