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既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渠道,也是老師落實教學思想、實施教學方式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應該在這個陣地上充分傳授知識和技能,積極滲透品德教育,充分發揮學科的德育功能。在45分鐘的時間里,老師除了挖空心思去讓學生掌握知識,達到讓學生學會的目的,同時也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讓他們知道怎樣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關鍵詞:思想教育;職教;協作精神
辦公室里常聽一些教師抱怨: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源素質差,思想太復雜,不好教啊!學生基礎差,難教學啊!的確,職業學校的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或行為習慣養成差,相當數量的學生缺乏自信心。但他們終要踏入社會,社會需要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并掌握一定知識技能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有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好好思考的問題。作為素質教育靈魂的德育,對智育、體育、美育及勞動技術教育具有導向、動力、保證作用,只有抓好德育,才有可能抓好其他各“育”;同時,只有抓好德育,其他各“育”才有價值和意義。
1 把握教材內容進行正面教育
要使思想教育落到實處,首先要認識到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輸。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必須深入學習教學大綱和教材,積極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首先,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深刻理解教材內容,把思想教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會于教學過程中,把思想教育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任務來完成。其次,教師要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課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詞句,深挖其思想精華,科學地滲透品德教育。例如,教材中有一課是“Work while you work, Play while you play”,結合課文內容,強調什么才是正確、積極的生活學習狀態,應該摒棄哪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結合“We Reached the Moon”中人類第一次登月,講到我國的“飛天夢”,我國的科技發展、技術進步,激發同學的愛租國、愛科學的情感。即使是練習題,也有相當部分的內容可以成為進行思想教育的素材。
除了英語,語文、政治、體育……甚至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也都有相當的內容可以成為思想教育的題材,這都要靠教師抓住時機,智慧地進行教育。
2 滲透情感因素,培養高尚情操
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及知識,教師要善于發現,善于拓展,善于把握。把思想品德教育進行到不同時刻與場合。在課堂中,有時會出現一些偶發事件,教師千萬不可忽視這樣的情況,因為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往往比單純的說教更為直接、有效,所以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機。記得前不久的一次課上,同學們正專心地聽講,突然,教室外傳來一陣交談聲,原來是兩位打掃衛生的阿姨。同學們不由得轉移了目光,我沒有指責他們上課時的分心,而是和藹的問:“你們覺得他們的工作怎么樣?是她們喜歡的嗎?每天可以掙多少錢呢?” 同學們搖頭,筆者娓娓道出:“他們每天7點剛過就到崗,打掃樓道走廊、廁所,清運重重的垃圾桶,一幢又一幢樓地清掃,每天工作8小時,大約可以賺到三、四十元,根據工作需要,周末常要加班,不能休息。”孩子們瞠目結舌,有的在小聲議論。然后又問:“你們知道她們為什么不能去做自己更喜歡的事情嗎?”筆者意味深長的說:“是由于從小沒有機會學習,或者是從小不認真學習,掌握的知識及能力不足,所以只有這樣靠體力辛苦地謀生。不過,任何職業都沒有貴賤之分,只要是靠自己的勞動掙錢都是光榮的,你們怎么想?”同學們都沉默了,表情也顯得嚴肅認真,筆者明顯看出了他們在思考著,思考他們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通過一次這樣的教育,無須再多說,學生們已經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更懂得了如何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這是一個多好的教育契機啊!
3 多方位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協作精神是學校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當前倡導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有時甚至表現為任性。而現代社會生活中,團隊合作受到普遍的重視,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培養學生相互尊重、樂于協作的優良品質是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教學的過程就是合作的過程,既有師生的合作,也有學生之間的合作。一個團結、合作、溫暖的集體,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教育學生關心集體,熱愛集體,為集體爭榮譽,教會同學在相互交往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善于與同學友好相處。讓學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體中,才能創造出優異成績。就拿最常見的朗讀來說,可采用全班一起讀,也可分成小組,或兩三人一起的齊讀,我們會發現有的小組讀得很齊,有的很零亂,這時正是培養同學間互相合作配合的良機,如果能夠給予多一些鼓勵或獎勵、進行一些比賽,效果就更好了;根據教學情況組織一些游戲時,也是我們培養同學間互相協作精神的好時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游戲是同學們最樂于接受的,能寓教于樂,寓樂于教,教育效果較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也應是教師組織教學的目標之一。
4 培養學生做事認真踏實的品德,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是一種良好的品行,唯有這樣才能成為受社會歡迎的人,是社會進步、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在教學中,老師對學生應嚴格要求,同時老師更應以身作則,做好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教師的示范作用體現在,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感染學生,以自己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例如:教師著裝要樸素大方,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楚、有邏輯性。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輔導“后進生”要耐心、細致,使學生在教師的表率作用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教學時,教師還要針對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基礎較差的學生聽課要認真、筆記要詳細,及時檢查輔導;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則要求完成課后思考題、略有難度的練習等,目的是每個同學都能有進步。教學中,方法靈活多樣,多正面教育,關注每一個人,特別注意發現有突出表現的學生,例如:對上課認真聽講,學習認真刻苦,作業正確、整潔,思考問題機智靈活等方面的同學,教師要及時表揚,用實例來激勵其他同學。課后,作業及時認真批改,盡量要有評語,普遍問題要有講評輔導。總之,不論是師、生的示范還是教師的要求,教師都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刻苦的學習態度和仔細認真的良好學習習慣。為他們形成做事認真踏實的品德,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打下基礎。
課堂教學應該充分傳授知識和技能,又積極滲透品德教育,充分發揮學科的德育功能。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認識到自己是文化的傳播者,是學生的引導者,應當跟上時代的發展,轉變觀念,創新教育模式,必定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人,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