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旅游是指在鄉村地區開展的,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山水文化、田園風光、農業生產為基礎的旅游活動,以鄉村的自然田園風光或鄉村特點的民俗文化、農業文化、聚群文化、民居文化等作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的旅游形式。它追求的是心靈的體驗,是人對自然關系的感悟,具有高品位、綜合性、體驗性和可持續發展等特征。
關鍵詞:鄉村旅游;資源開發
1 新疆鄉村旅游資源優勢
1.1 鄉村旅游資源豐富
新疆位于亞洲大陸腹地,是典型的干旱區和多民族聚居區,又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要道。新疆地形地貌全面多樣,地形以山地、草原、沙漠為主,;除此之外,新疆還有很多發育典型的特殊地質地貌,風蝕地貌、冰川“U”形谷等,不一而足。草地如茵,沙漠起伏,山奇水異……這一切,使新疆的鄉村擁有著異彩紛呈的美麗自然風光。旅游的作用之一就是要使游客融入自然,在這一點上,新疆的鄉村有絕對優勢。
1.2民俗民風優勢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境內生活著維吾爾、哈薩克等46個少數民族,其人口約占新疆總人口的60%。這些民族在悠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自己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形成了衣、食、住、行和生活禮儀、節日慶典等豐富多彩的地域民俗文化。這些絢麗多彩的人文旅游資源,使新疆的鄉村旅游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2 新疆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
新疆鄉村旅游發展速度很快,不過從整體上來看,在全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大多數鄉村旅游產品單一雷同,缺少特點,缺乏精品,基本上還停留在以觀光、采摘、餐飲等滿足游客的物質欲望的淺層面上,沒有深入挖掘鄉村旅游資源和環境的文化內涵。產品缺乏創新設計和深度加工,缺乏精神需求和文化氛圍,難以讓游客感受和體驗鄉村旅游區的美好形象,重游率低。
缺乏對客源市場的調研,缺乏主動出擊開拓市場的專業經營行為。經營管理混亂,缺乏市場意識和品牌意識。鄉村旅游的經營主要靠農戶自發,缺乏政府的統一規劃和整體部署,與相鄰行業間的協作性不強,不能形成規模效益,重復建設,盲目競爭,急功近利,短視。
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由于大多數鄉村旅游經營者多為農戶個體行為,再加上鄉村旅游地區大都位于城市郊區和農牧區,所以新疆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足,滿足不了游客的需要。住宿基本上是臨時搭建的房屋和牧民的氈房;缺少必要的休息、娛樂、餐飲等設備;旅游區道路、洗手間等公共設施簡陋,難以留住游客,回游率低。
生態環境和民俗民風遭到破壞。由于缺乏統一有效地管理和統籌安排,許多鄉村旅游經營者不顧及環境的承載力和民俗文化遺存的易損性,在旅游旺季超負荷接待游客,用大量質量低劣的偽民俗活動消減真正民俗活動中的文化魅力和情感吸引力,使得旅游地環境污染嚴重,植被遭到破壞,當地居民的生活秩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對自己地方、族群文化知識的自我認同程度有所降低。
3 新疆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對策
了解游客類型,設計多種滿足游客需求的鄉村旅游產品。旅游是由旅游者、旅游資源、旅游業三者組成的一個系統,游客的旅游需求是一次旅游活動能否成行的最終決定因素,所以,我們必須從游客的角度去分析,才能設計開發出合理又合適的鄉村旅游產品。借用張曉萍教授的分類方法,旅游可以分為娛樂型旅游和文化體驗型旅游。與之相關的游客也就可以分為娛樂型游客和文化體驗型游客。
對于娛樂性游客而言,他們去鄉村只是為了暫時性擺脫日常工作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他們單純追求娛樂與放松,對旅游地的文化展示無較高要求,其旅游目的主要是觀光獵奇,采摘購物等,所以面對這樣一類游客,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盡量保持好鄉村的自然特色,以寬松、干凈、優美的環境,原汁原味的農家飯菜,熱熱鬧鬧的鄉村娛樂活動和淳樸、熱情的服務令他們乘興而來,滿意而歸。目前這類游客是新疆鄉村旅游者的主要構成,農家樂、農村大舞臺、休閑山莊等是主要的旅游產品類型,這一類旅游產品一定要在保持鄉村特色上下功夫,同時又要有所創新,讓游客感覺到與城市工業文明迥異的鄉土氣息。現在流行的周末“鋤大地”的鄉村旅游就是非常有創新的這一類旅游產品之一。
對于文化探索性游客而言,他們旅游的目的是以“異文化”體驗為最終目的,他們通過親身參與當地的農耕、民俗活動、民族節日慶典等,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追尋歷史,感受一種鄉土文化的震撼。新疆少數民族眾多,民俗活動形式多樣,節日慶典更是名目繁多,這些異域文化深深吸引著國內外的旅游者。面對這類游客,我們的旅游產品設計應注意保持民族民俗活動的真實性和原生態,不能為了迎合游客的趣味而加以過多的修飾和人為的改造;同時也要注意幫助保持當地民眾對自己歷史文化、價值體系的自我認同意識。譬如這幾年國內興起的“古鎮游”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可以借鑒的旅游產品。
了解游客心理,美化鄉村環境,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使鄉村旅游富于吸引力。我們進入工業文明的時間不長,但發展的速度之快和進步之大卻是史無前例的。但現代社會在給人們帶來豐沛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讓人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疲憊。透過各種媒體,甚至是老一輩人對過去鄉村生活的描述,人們對鄉村有一個大致相同的概念或說想象:它是一個風景如畫的、秩序井然的、安逸祥和的“桃花源”。人們來到鄉村就是想體會一種與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應是舒緩的、寧靜的,可以讓游客體驗和體會一種“懷舊”的感覺。所以說,無論哪一種旅游產品都要滿足這個基本的旅游概念和想象。為此,在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時,我們要注意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令置身其中的游客心曠神怡;此外還要保持完好的農村傳統習俗,讓游客感受到濃郁的、獨特的鄉村傳統風貌;最后要注意保持少數民族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這就是彭兆榮教授在《旅游人類學》中所談到的“理想的鄉村風景畫”的三種情態,即優美的風景畫、別致的風俗畫、異族的風情畫。為此,各鄉村旅游經營者應具備愛護環境、美化環境的生態意識,加強基礎設施的投入和改造;同時應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化有充分的認知和高度的認同。只有這樣,我們鄉村旅游產品才會真正滿足游客心理,贏得游客的認同,最終達到提高旅游產品質量的目的。
對客源市場進行細分,根據不同的游客設計不同的旅游產品。鄉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久居都市的居民,所以新疆鄉村旅游客源市場定位應以新疆區內各大城市市民及近郊農民為主,區外、國外游客為輔。這一市場還可以細分為工薪階層周末旅游市場、城市青少年修學旅游市場、追求生態環保潮流的青年旅游市場、離退休職工旅游市場等。在烏魯木齊、喀什等這樣的旅游重要集散地,旅游季節里,大量的國內外游客會聚集在這里。可以有針對性地開發一些項目,譬如節慶旅游等等,使外地旅游者的線路向鄉村延伸,形成以城市旅游輻射鄉村旅游的帶動作用。
政府要統籌規劃和加強管理,使鄉村旅游從個體經營、無序競爭、重復建設,小規模、低檔次向專業化、產業化發展。同時還要加快鄉村旅游法律法規的建設,使旅游行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參考文獻
[1]彭兆榮《旅游人類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徐曉亮,曹燕,廖敏.《新疆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2.
[3]蔣秀英,柴軍,金才亮.《新疆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研究》[J].論文引擎論文網2009.8.
[4]呂鵬.《“舞臺真實”下鄉村旅游產品設計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