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幼兒園不斷有孤獨癥兒童出現,且大多來自知識分子家庭。2003年至今我園出現的5例孤獨癥幼兒中就有3例是來自雙博士家庭。面對自己孩子在語言、記憶、思維、社會性等方面都表現出與同齡人明顯的差異,幾位家長盡管心急如焚,但誰也不愿面對孩子罹患兒童孤獨癥的事實。寧寧的家長認為像他們這樣有著良好家庭教育環境及有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孩子不會有問題;而麗麗的家長在孩子被確診為孤獨癥后,送孩子來園時匆匆離去,不愿和老師正面接觸,親子活動時也不愿與自己孩子呆在一起。
面對這種情況,幼兒園應該怎樣與家長進行溝通,進而要求家長在對孤獨癥兒童的融合教育中給予配合及支持呢?
一、耐心溝通,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對孤獨癥幼兒的矯治、干預教育更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所以,我們一方面將孩子的情況及時告知家長并建議他們帶孩子去權威醫院進行篩查,另一方面利用一切機會與家長訪談,課題負責人王莉園長親自陪同家長去有關機構進行調研,利用休息時間把患兒家長召集在一起,進行耐心細致的說服工作,讓家長以平和的心態、健康的心理去面對現實,并告知家長對孤獨癥兒童及時進行早期干預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家長能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干預訓練,孩子是有希望融入正常生活的。
二、通力合作,利用家庭的優勢教育資源。
孤獨癥兒童與家長在一起的時間是最長的,他們的一言一行無不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因此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教養態度對孤獨癥兒童至關重要。家庭的全力配合為幼兒早期的良好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事半功倍的作用。寧寧的母親是大學副教授、科研骨干,我們吸收她參與“學前融合班中孤獨癥兒童的早期干預研究”;麗麗的父母皆為博士且為高校教師,十分重視對孩子的保育和教育。
當家長與幼兒園的認識達成一致后,家長們上網查找了好多資料,還去多家康復機構咨詢,為制定訓練計劃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幼兒園充分利用這些家長的職業優勢,使融合教育邁開了可喜的第一步。
1、共同制定訓練方案
通過家訪了解、分析幼兒現狀,建立了幼兒的“發展檔案”,然后,教師和家長共同給孩子制定教育的短、長期訓練方案,如周計劃、月計劃、學期計劃等。幼兒園安排孤獨癥兒童每天進行感覺統合訓練一小時、語言個別訓練一個半小時、做素質操、運動課和精細課(繪畫、積木建構、剪貼等)一小時,其余時間隨班就讀施行融合教育。家庭每天都應按照訓練方案,教師分析訓練效果,然后兩者進行比較。
2、制定觀察表,寫好觀察記錄
確定隨班教師和家長每天為孤獨癥孩子寫好觀察記錄,建立“發展檔案”跟蹤積累資料。這樣,一是可以讓幼兒的各方面發展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便于制定下一步的施教措施;二是跟蹤積累以便于同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溝通,有利于孩子后繼教育的信息反饋;三是免除每天花費大量時間與家長面談,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給家長帶來工作上的不便;四是避免孩子經常見到家長與老師談話造成心理上的負擔。
3、家園之間保持經常性溝通
與家庭的教育要取得同步,溝通、交流、互通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每個孤獨癥兒童在現實中的表現都不盡相同,這就需要老師與家長之間保持經常性的溝通,尤其是家長要把孩子的情況如實地告訴老師,讓教師對孩子的真實情況有較為全面的認識。每周我們把融合班教師寫的個案觀察記錄與家長交流,家長看后綜合孩子在家的表現寫出反饋意見。應該注意的是,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力爭做到:
準備充分:在與家長溝通前,必須盡量了解孩子的情況,與他們合作,設法解決孩子面對的一些問題,言談間應避免帶有責備的口吻,以免令家長反感或內疚,妨礙客觀的判斷。
耐心驗證:讓家長感受到你的關懷,表明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壓力和困難,讓他們覺得你明白他們的煩惱和焦慮。
接納認同;多接納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對他們的意見表示贊同,讓他們感到被認同,因而增加對教師的信任。
鼓勵欣賞:欣賞家長所作的嘗試或行為上的改變,增強家長對擔任父母職能的信心,使他們在好的改變上能持之以恒。
提供建議:與家長討論一些可行的建議,避免給予直接的“命令”。
鍥而不舍:跟進及反思與家長訂下的計劃,讓他們知道老師對這些計劃是認真的,強化家長改善子女行為問題的責任意識。
4、利用家庭生活對孤獨癥兒童進行訓練
對于家長來說,要正視孤獨癥兒童、理解孤獨癥兒童、接受孤獨癥兒童、愛孤獨癥兒童、夸孤獨癥兒童,同時,自己也要不斷地學習、摸索,多了解相關的知識去幫助孤獨癥兒童。
事實證明,最好的教學場所就是家庭與社區,最好的教材就是取自于自自然然的“家居生活”。衣、食、住、行的處理過程都是極好的學習機會。如通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穿、脫衣褲鞋襪的過程,不僅可練習手眼協調的能力、認識衣物的名稱,還可由自然情景的發生讓孩子體會天冷時要穿長袖衣褲、天熱時要穿短而單薄的衣服的生活常識,藉此靈活運用在自我照顧方面;在選擇食物方面,不同種類的食物能提供口腔不同的質感與不同的口味,這不僅能刺激孩子的口腔知覺,也能經由咀嚼動作增進口腔外圍肌肉的運作協調,并可實際體會較為抽象的感覺語詞,如黃瓜咬起來脆脆的,苦瓜瓜苦苦的,西紅柿酸酸甜甜的,土豆、紅薯等吃起來綿綿的,還可提供孩子認識不同食物的名稱,改變挑食的不良習慣。
經過我們歷時近五年堅持不懈的教育干預,通過幼兒園和家庭教育的緊密配合,兩名孤獨癥幼兒從最初接受干預訓練到現在,其身心得到不同程度康復發展,各方面均取得了較明顯的進步。現在麗麗已經在普通班隨班就讀,家長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
編者后記
面對陸續入園的孤獨癥幼兒,作為非特殊教育機構負責人的西北工業大學幼兒園園長王莉,本著“以生為本”、“永不放棄”的人文精神,面對國內學前兒童融合保教的實踐總結還比較缺乏、無從借鑒的局面,帶領著由副園長、專職教師、保健醫生、家長代表組成的課題研究團隊,用超乎平常的愛心、耐心、細心、恒心,進行了歷時五年的對孤獨癥幼兒實施融合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2003年9月開始進行課題方向選擇、人員培訓和資料的收集準備工作;
2004年9月“學前融合班中孤獨癥兒童的早期干預研究”作為園本課題進行研究;
2006年6月該課題被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批準為“十一五”第二批立項課題。
2007年7月該課題實施階段結束。
2008年12月該課題進入分析總結階段。
僅從在本刊編輯發表的六篇研究成果中就不難看出她們所付出的心血和勞動一一如果身為幼兒教師應該感觸更多,從事這項研究的參與者無疑經受了精神、心理、意志的多重考驗一一當然,辛勤的付出總有收獲:接受早期干預訓練的兩名兒童,一名進入普通小學就讀;另一名也能夠融入集體生活之中。
在王莉園長介紹該課題的過程中,我們也曾提出過這樣的問題:如果在課題研究中能夠設立對照組,融合教育早期干預訓練的效果是不是更有說服力?王莉園長說:在課題立項的時候就考慮到這個問題,但由于存在樣本的數量不足,更重要的是面臨研究對象取舍的倫理拷問,課題組放棄了設立對照組的想法。
由于孤獨癥幼兒的教育是一個系統的、科學的和長期化的過程,西北工業大學幼兒園的學前融合班中孤獨癥兒童的早期干預研究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這僅僅是一個開端。還存不少在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關愛孤獨癥幼兒的行列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