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弦子比以前的孩子要調皮的多,不知道是因為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比較嬌慣和縱容還是什么,比起以前的孩子要難管教的多。這是為什么呢,有沒什么好的辦法呢?
甘肅省平涼市××幼兒園 朱玉萍
答:大多數幼兒在一定時期內會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頻繁、目的性不專一、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緒、愛發脾氣,對此,老師們不要抱怨,而要施加一些積極的心理影響,幫助孩子盡快改掉這些問題,否則,一旦養成習慣,進入學齡期,就會與學習產生矛盾,加重學業負擔。
孩子不能持久地做一種游戲,常是成年人隨他的注意力轉移而遷就的結果。如果他不能對某一件事持續注意一段時間,半途而廢,家長就堅決地孤立他,則會使他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受歡迎的,從心理會慢慢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正確的指向。比如,孩子正搭積木,剛玩一會兒,孩子又要去騎車子。此時家長和老師千萬不可答應他,為他搬車,如果這樣,他騎不了幾圈,一定又要干別的去了。老師和家長應表現出對玩積木仍有濃厚的興趣,提出一些新想法來吸引孩子,對騎車的事像沒聽到一樣。假如孩子非去不可,也要強令他收拾好積木才可轉入其他游戲,使孩子形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的心理導向。這樣,無形中孩子在一個游戲上的注意力就會逐漸延長,慢慢就會自動的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對孩子的情緒,家長也應進行適當的調控。仍以搭積木為例,由于孩子對事物認識的局限性及身體協調能力的不成熟,往往還沒有搭出他想要的模型就散了架,因而發脾氣,甩手不干。老師和家長應教給他一些基本的搭建方法,幫助孩子搭成他想要的模型,讓孩子覺得游戲有趣,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好轉,對訓練注意力集中也大有好處。調皮好動是幼兒的天性,動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現。只要把好動引到正確的方向,孩子的缺點就會成為優點,使他的一生受益無窮。
孩子愛“插嘴”應該怎么辦?
我是一名中班的老師,班上有個小朋友特別愛插嘴,不論老師在上面講什么,她都要插兩句,我和他父母交流了一下,發現他在家里也這樣,她的父母也很苦惱,還向我求助,希望我能幫助孩子改掉這個毛病,有什么好辦法嗎?
浙江省吉安市××幼兒園 喬 慧
答:原因一:引起大人的注意。這一年齡段的幼兒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在他心目中,世界就是為他而存在的,他無法忍受父母的注意重心不在自己身上。因此,當父母與朋友聊天、打電話時,他就通過插嘴的方式提醒父母重視自己的存在,以把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在學校也是一樣,他希望引起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
應對方法:讓幼兒受到關注。在與他人交往時,不管幼兒多小,父母都應先鄭重地向他人介紹幼兒。這可以讓幼兒感覺自己很重要,沒有被忽略。
原因二:孩子對談論的內容感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對周圍的事物也越來越好奇。當大人之間的談話引起他的好奇時,幼兒會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希望得到解答,這是他們了解周圍世界最常用的方式。應對方法:給幼兒參與談話的機會。如果幼兒插話的內容與大人正在交談的話題有關,可以試著讓其融入大人的談話中,并引導孩子思考、學習與人溝通:當你和客人談到一些幼兒不理解的事情時,可以適當抽出一些時間,向幼兒解釋。粗暴地拒絕幼兒參與談話,只會讓幼兒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他人。 原因三:還沒學會等待。3歲左右的孩子通常想到什么就要什么,總希望自己的事能夠最優先解決。孩子常會因為不耐煩等待,而以插話的方式,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應對方法:教幼兒學習等待。想辦法讓他知道,需要等一個人講完了,另一個人才能接下去說。試試引導幼兒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體會別人的感受,比如在他講到最興奮的時候插話進去,說你自己的事情,讓他沒法講述,這會讓他受不了,這時再告訴他:“你看,別人說話的時候,你要是不停地插嘴,別人也會受不了的。”讓孩子了解插嘴帶給別人的不良感受。剛開始的時候,即使你做了各種努力,可能仍看不到明顯成效,千萬不要灰心喪氣,耐心等待對于你和幼兒來說都十分重要。
面對孩子這么多“為什么”教師和家長如何應對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往往變得特別愛提問,問題的內容幾乎會涉及到生活中的所有方面。有時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教師和家長也很難用幾句話回答清楚,有時甚至會使教師和家長心煩。那么應該怎樣對待這種情況呢 ?
山東省濰坊市××幼兒園 王愛香
答:首先應了解的是,他的問題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這是什么了”,而是要問大量的“為什么”,這說明他的觀察能力在加強,他在進行思考,只要他觀察到的,他就要發問。對此,教師和家長千萬不要表現出“厭煩”或者“不耐心”,因為這樣孩子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就會下降,他會處于機械、被動接受的地位,有時即使有問題也不敢提出來。
對待較難回答的問題,可說“我也正在考慮這個問題,想好了再告訴你好嗎?”,孩子一般不會再繼續追問下去,當然最好還是和孩子一起查些資料,盡量把問題講清楚些。此外,對于那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可以用啟發式的反問,讓他自己思考,自己回答。有些問題可以作比喻解答,因為太深的原理孩子是聽不懂的。面對孩子諸多的“為什么”教師和家長首先要進行“價值判斷”,因為孩子們的有些問題還是值得他們去探究的,比如“放在被子里的那點水怎么沒有啦?”“絲瓜是怎樣變成絲瓜筋的?”“太陽光為什么只照到了窗口而照不到房門呢?”……面對這樣的一些問題教師和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孩子們有的問題還是較難的,這就需要大人給我們的孩子一些幫助。
給孩子一些信息:“關于宇宙,好像《××》書上有這方面的信息。”“絲瓜怎么變成絲瓜筋?這個問題好像隔壁的爺爺知道。”“北京有些什么?好像你的××同學去過這個地方!”“網上應該有辦法!”……要知道,這些有價值的信息能給孩子一些臺階,讓他們迅速“到達”彼岸。
怎樣避免孩子“窩里橫”
老師們經常聽到家長說自己的孩子“窩里橫” 一旦出門就變得膽小懦弱,經常啼哭。對于這種現象家長應怎樣做呢?江蘇省海門市××幼兒園 段瀟藝
答:一、該說“不”時就說“不”。
許多父母出于愛子之心,總是對孩子有求必應,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為所欲為,父母一旦違背了孩子的意愿,孩子就會哭鬧、撒野。因此,父母應從小樹立嚴格的要求觀念,為了孩子的一生幸福,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給于堅決地拒絕。
二、孩子特任性時,家長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注意轉移法:父母設法巧妙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以新的刺激抑制孩子的任性。
(2)冷卻回避法:孩子無理取鬧時,家長不理他,等孩子自覺沒趣了,自會停止哭鬧。
(3)對比誘導法:以好的榜樣與孩子的無理行為進行對比,使其自尊心受到刺激,從另一角度認識問題,從而停止任性。
三、對孩子的放手
要從根本上糾正孩子的“窩里橫”,父母應讓孩子成為家中的普通一員,全家人共同研討、制定家規,并共同遵守,不得有特殊,此外,要放手讓孩子去行動、去探索,讓孩子體驗到獨立的樂趣,從而培養孩子的主動性、獨立性、自信心和責任心。
四、創設讓孩子和同伴活動機會
家長要創設機會讓孩子廣泛的接觸同齡的孩子,使他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逐漸學會相互謙讓、尊重,同時學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