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雄 逸 夫 何寶榮
全世界的商學院都以培養職業經理人為主,試圖通過系統的商學院教育提升創業者素質乃至培養出合格創業者,這究竟是虛幻的追求,還是可以觸摸到的現實目標?
全世界的商學院都以培養職業經理人為主,課堂上能教出合格的創業者嗎?
在李世昌2006年進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學習的第一天,南洋科技創業中心主任陳丁琦教授就給包括他在內的所有學生發了兩盒名片,并要求在最短時間內把名片發完,再看看誰換回的有用名片最多。這一看似簡單的“任務”讓他們感受深刻,創業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必須要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搭建平臺也非常關鍵。
身為北京東亞國際技術培訓中心創始人的李世昌談起在新加坡的這一年全日制學習經歷,用“脫胎換骨”來形容。他向《創業邦》記者表示:“進校之前已經有了自己的企業,也有‘小富即安的想法。剛創業時,就僅想著怎么樣能生活得更好,可是后來創業激情逐漸消失后,就重新思考企業的發展,如何做大、做強。這需要知識的積累和補充,也是我回到學校的直接原因。”
隨著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商業環境不斷完善,更多人開始將創業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部門不斷出臺措施,鼓勵大學生等群體創業,甚至將此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這引起了各界的激烈爭論。究竟什么樣的人適合創業?創業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是否可以通過學院教育培養出合格的創業者?對于這些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言之有理的說法。
“創業家是練出來的,不是學出來的。”慧聰集團董事局主席郭凡生認為,一個沒有創業成功經歷的教授教不出來真正的創業家,商學院只能培養出職業經理人。而在此前有著成功創業經歷的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陳丁琦看來,不但創業理論和技能可以學習,真正的創業精神也需要學習并且可以學習。
作為新一代創業者的偶像之一,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云早年間也做過老師,他曾經對目前的商學院教育提出了批評,認為自己用過的MBA“95%都不是很好”。由此,他想設立一所“MBA+創業”模式教育的高端商學院,2008年底,這一設想變成現實:阿里巴巴與馬云的母校杭州師范大學達成合作,成立了阿里巴巴商學院。馬云表示:“我們團隊從1995年開始創業到現在,積累了許多經驗,尤其是從客戶身上總結了成千上萬的案例,希望能將這些案例與中小企業家和創業者分享。”
爭論本身或許并沒有太大的價值,一個必須清楚的基本事實是,全世界的商學院都以培養職業經理人為主。在商業教育最發達的美國,有超過1,000所商學院,其中最好的50所的畢業生都面向大型跨國公司。真正的創業教育并非商學院的核心目標,在中國則更是剛剛起步。
而另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越來越多正在路上的創業者或夢想創業的人選擇進入商學院,中國少數幾家有品質的商學院也不斷因人滿為患上調學費。通過系統的商學院教育提升創業者素質乃至培養出合格創業者,這究竟是虛幻的追求,還是可以觸摸到的現實目標?

商學院能學到什么?
其實,在表象的爭論之下,觀點的分歧被無形中放大。就像任何一種人才都不可能僅僅憑借學校教育就能培養出來一樣,創業者也很難在商學院里獨自長出來,尤其是冒險、創新、偏執這些特質,并非每個人都能具備。而對于一位已經有著強烈創業動機的創業者來說,如果對于產品規劃、財務、團隊組合等問題還沒有認識清楚就貿然行動,失敗的概率就很高,通過在商學院的學習,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這些“術”的風險,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今年第一次進入英國《金融時報》商學院排名前十,該院副院長張維炯向《創業邦》記者分析,成功的企業家一般表現出四大特征:迅速發現并抓住機會、有能力取得并整合自己所需的資源、找到一起合作的團隊、強大的決策和執行能力。在他看來,商學院憑借對眾多經典案例的積累和分析,可以講出很多方法來。
南開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玉利則把創業所需要的技能總結提煉為五大能力:側重于新、好、異和顧客價值的創新能力、處理好互補和沖突的團隊建設能力、基于外部資源和利益機制基礎上的資源整合能力、快速行動中的反饋、自我糾偏和學習能力、具有高超平衡技巧的領導能力。他認為,前四種能力都可以在商學院中學習。
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薛雷則稱,創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很多素質都是天生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獨特個體,“你要我彈鋼琴我永遠彈不出來,郎朗就能成為百年不遇的天才”。但他同時表示,教育依然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如果不經過高水準的訓練,郎朗也成不了好的鋼琴家”。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設有一項高端的“創業家”培訓課程,該院副院長魏煒認為,商學院的經驗積累非常重要,“在高競爭領域、知識密集型領域,創業失敗的機會成本很大,創業者尤其應該學習,降低失敗的概率。有些成功創業者確實并沒有經過有意識的系統學習,但他們從實踐中摸索的成功經驗,絕大部分都不會超過人類幾百年來積累的商業智慧。”
學習是否能用于實踐?
徐迅對此有更直接的感受。他原來是北方交大的老師,負責的課題組研發了一套動車組的管理軟件,隨后開始創業。起初,這個以理工科老師為主的創業團隊認為自身不懂得企業管理,就聘請了一名職業經理人,但很快發現效果并不理想。“不如我們自己做吧”,但企業管理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簡單:“管理幾十個人可以按照傳統的方式,但到了上百人時,就必須要有制度和一系列科學的方法。”徐迅便決定到長江商學院學習,對缺乏管理基礎的他來說,學到的東西馬上就可以用到企業里。
他的很多同學也表示:“現在知識更新非常快,很多自己經過不斷嘗試、糾錯而閉門摸索出來的經驗、理論,其實早已經在普遍應用了。”他們認為,創業者大多只是掌握某領域的知識,而商學院教授對于企業的發展和管理有系統的研究,可以將規律性的知識傳授給創業者,避免走彎路。
“每一個創業者都是自己公司最大的發展推動力,也是最大的瓶頸和障礙,因為他自身的視野是不是寬廣,是不是愛學習,是不是愿意接受新鮮事物,都決定了這家公司能不能真正成功,而不僅僅取決于外部條件。”徐迅和他的同學對此有著共識,都積極主動的上課學習。
這也是很多進入商學院學習的創業者的普遍心聲。一些創業者以為憑借著一項技術或一種商業模式就可以馬上行動,其實技術、產品或模式在企業發展中只是一個方面,剛開始很重要,越到后來,人、制度、企業文化的因素就更重,比如怎樣組建有效率的執行團隊,如何提高領導者的能力等問題。
在越來越多人夢想著創業的時候,也有先行一步的創業者進入了困惑期,比如戰略目標難以實現,團隊之間相互抱怨
等。徐迅認為,這是因為創業者的學習和管理能力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應該通過學習加以解決。
美國創業者崇尚所謂的硅谷文化:“繁榮學術,不斷創新;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崇尚競爭,平等開放;講究合作,以人為本。”這也成為國內創業者學習的主流思想。盡管學員們對于商學院教授的學術觀點可能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不解,但“先學到”是必須的,他們認為,這可能是自身功力的問題,等自己的功力達到了,自然就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交流的價值
北京銘龍天同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高樹公在民營的贏階創業學院學習創業輔導課程。富有激情的他每一次上課都很認真的聽講、提問,回到企業里就大膽創新,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高樹公對學習的認識并不僅僅局限于“技術層面”,“我更加在意教授對我們心智、心態方面的訓練,我們有一個相互交流和溝通的平臺,我往往可以從其他同學的談話中,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其實,他的體會,某種程度上正是商學院精心安排的結果。
古老的劍橋大學有個喝下午茶形式的學術沙龍,啟迪了一代代科學家成功的創意。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桑格(FrederickSanger)就是在喝茶交流中受到啟發,完善了實驗設計,最終完成了噬菌體的所有DNA核苷酸的測序,從而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據說,這種下午茶學術沙龍已“喝出”了6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同樣在硅谷,人們的交流更為簡便、有效,隨時隨地都可以聊起來,在“聊”的過程中,許多思想、觀點就有形無形地在產生、傳播和交流,這正是硅谷人創意新、點子多的根源。所以,創新文化既要有高層次人才群體,更要有一個充分交流思想的寬松、民主、自由的氛圍。
因為學員來自不同的領域,所以使得探討學術的邊界是相互滲透的。在大家相互交流的作用下,創業者很容易找到一個可以被復制的商業模式,同時運用創新思維重新組合既有技術模式成功創業。南洋理工大學科技創業中心提出“破壞式創新”的學習方式,就是意在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樣的問題。
其實,大部分進入商學院學習的創業者,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但是都不具象,沒有形成體系,通過老師傳授和大家交流,就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高樹公認為,以前的創業者更加關注技術層面,現在學習的就是如何看戰略,將“低頭走路”變為“抬頭拉車”。“以前,我們認為自己和農民差不多,自己種田自己收割。現在通過學習,開始整合上下游資源,將其他好的技術和人才吸收進來,一起創業。”

成功創業者轉身
只要回顧一下中國的商業發展史,就不難看到,第一代創業者大多起點極低,很多都是從最基本的體力勞動做起,比如遠東集團創始人蔣錫培、美邦服飾創始人周成建等,他們甚至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即便是柳傳志、段永基等所謂高科技領域的創業者,其實也都是從簡單的“搬運貿易”開始起步,受條件所限,也都根本沒有商業的基本知識,都憑著直覺,一步步在實踐中摸索出來。
在創業夢想似乎對于每個人都觸手可及的今天,雖然種種限制或壁壘越來越少,但創業的門檻實際上也越來越高。“機會型”創業很難做得下去,創業者需要在起步之前就具備很多要素,其中當然包括自身的知識結構。
不必否認的是,世界首富蓋茨并沒有讀完大學,極具創新精神的喬布斯也總喜歡鼓動大學在校生退學創業,中國也有類似PCPOP創始人李想這樣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創業者,但這些僅僅都是特例,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我們可以更多看到的是,創業者的整體基本素質在不斷提升,受教育的程度和知識結構也趨于完善。
當然,在如今多家商學院中,由于開設時間并不長,相關的創業教育還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大多數課程與實務聯系不緊密,仍以理論為主。問題的存在與現實密不可分,也應在發展中不斷解決:授課老師絕大部分仍是學院派出身,不具有豐富的創業經驗,而中國目前的很多成功創業者很多都還在其位,還極少參與到商學院的創業教育中。
關明生是阿里巴巴商學院的首席教授,曾擔任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運營官,有極為豐富的商業經驗。北極光創投創始合伙人鄧鋒曾在2008年末邀請關明生,為自己所投資的多家企業管理層進行培訓,盡管所費代價不菲,但依然認為非常值得,“那些經驗很難買得到”。
如果越來越多的成功創業者超脫于商業實務后,投身于對新創業者的培養,無疑將對創業教育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就像方太集團創始人茅理翔,他在代際傳承上做得較為成功,便開設了類似私塾的慈溪家業長青接班人學校,面向家族企業的第二代授課。此外,他還經常到清華、北大等多所學校講課,講經驗傳播給更多的人。
而對于創業者來說,學習無處不在,關鍵是要有一顆善于學習的心。
可以習得和無法習得的創業特質
美國西南航空創始人赫伯·凱勒爾(HerbKelleher)認為有6種特質很難通過訓練獲得,但對創業成功至關重要:
1、合適的智力水平;2、良好的健康狀況;3、樂觀的天性;4、持久的注意力;5、堅定不移;6、對人熱情。
同時,他認為有7種重要的創業能力可以習得:1、良好的學習技巧;2、鼓動激情的能力;3、寬廣的知識面;4、可靠的判斷力;5、區分事情重要程度的能力;6、設定關注目標優先度的能力;7、適當的懷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