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2009年是西部大開發實施10周年,要認真總結10年來的偉大成就,進一步理清新階段的發展思路。要堅持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投資環境為依托,以調整產業結構和培育特色產業為主線,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發展科技教育和人才開發為支撐,以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為動力,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
西部大開發 十年大發展
國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到今年,西部大開發已經10年。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分組討論時,西部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紛紛就“西部大開發10年”發言。他們認為,西部大開發帶來了西部地區大發展,建議國家借西部大開發10年之機,總結西部大開發的經驗,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為西部地區2020年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會上,一些西部省份的委員細數了各自省份西部大開發10年取得的成績。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主席項宗西:西部大開發10年,寧夏成績斐然,2008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過千億元,電力裝機過千萬千瓦,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過千公里。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主席黃瑤:貴州2008年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半,財政收入翻了兩番,西部大開發10年是貴州發展最好的10年。
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政協主席馬中平:隨著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工程的實施,西部地區的主色調已變。原來的陜北是黃土高坡,現在四季都有樹、都有草,水變清了,山變綠了,這都是實施西部大開發取得的成績。
西部小康才有全國小康
一些西部地區的委員認為,西部開發已經10年,當前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實施,西部地區的發展大環境、形勢和任務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中央應該總結西部大開發的經驗和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當前加大西部大開發的力度,對于擴大內需、拉動消費,應對金融危機,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項宗西委員說,沒有西部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西部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中央應進一步加大西部地區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以縮小東西部之間的差距。相比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的合理開發、生態保護、節能降耗等,差距還是比較大。
一些來自西部的委員認為,國家在西部大開發之初,實施的一些優惠政策和措施,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國家應該在土地政策、資源政策、環境保護等方面加大對西部的支持力度。
黃瑤委員說,西部地區有許多國有荒地,利用價值不大,希望國家能考慮地區差異,對西部地區利用荒地引進工業項目實行差別土地政策。
西部地區既有豐富的水利資源,部分地區又是我國缺水比較嚴重的地區,因此加強西部地區水利設施建設成為委員關注的重點。馬中平委員建議,國家從漢江調水補給渭河,以解決關中地區發展缺水問題。項宗西委員建議,國家早日開工建設大柳樹工程。黃瑤委員說,貴州更多的是小江河,小水電項目立項往往比較困難,有關部門是否可以考慮貴州特殊的地貌特征,允許貴州小水電項目捆綁上報。
建立西部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也是委員們關注的話題。項宗西委員說,西部地區大片土地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為全國生態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國家應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并做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補償,扶持退耕還林地區發展后續產業。
(新華)

薄熙來:“五個重慶”為民生
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市委書記薄熙來最近向媒體談到重慶履職一年的感受時說,讓他感觸很深的是重慶人勤奮、能干也最能吃苦,但重慶山高路不平,做事”不容易”。在對國人來說有些大喜大悲的2008年,薄熙來在這“不容易”的西南角也同樣經歷了領導重慶人解放思想、擴大開放;盡全力抗震救災;全球金融危機重慶保衛戰;建設“五個重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為重慶贏得“政策合訂本”的種種悲歡。其中最讓人矚目的是,他的大力助推使得這個西南一隅城市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發展的必經之路。
薄熙來說,在全球經濟面臨困境的情況下,政府如何投資、投向何處、該干什么事情是核心的理念,政府如果不明確投資方向,保持經濟發展的速度就很難。他認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確定了五大民生工程﹕建設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平安重慶和健康重慶,“五個重慶”總投資7000億,預期3年時間完成。屆時,重慶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基本消除城市堵車的現象、城市居民居住面積大幅度提高,形成和諧的社會和優良的居住環境。
“五個重慶”的建設是一次很成功的城市營銷,是一個富有遠見和科學理念的國際未來城的發展方向,“五個重慶”追求的是重慶市民的真實福祉,同時把這個城市作為最大產品來增值經營,提升城市競爭力。“五個重慶”一旦聚集起來,將極大地增強重慶的投資吸引力,使其在西部地區一舉脫穎而出。
陜西省全國人大代表熱議實施西部大開發
今年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周年,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和第一階梯,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陜西團代表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大家一致認為,在目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國家應延續有關政策,加大對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資金支持力度,保持西部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陜西省發改委主任祝作利代表說,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有關政策、規劃、目標,都是以10年為期限設計的,今年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周年,國家應考慮有關政策的延續性,進一步重視西部地區發展。特別是在受金融危機沖擊的關鍵時刻,應進一步叫響西部大開發,制定有力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目前就陜西來說,我們要以關中——天水經濟區的規劃實施為重要抓手,全面啟動這一規劃區域內的項目,提高發展水平和質量,也希望國家給予支持。同時進一步加大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西部地區發展。
延安市市長陳強代表說,1999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是延安發展最快、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10年。一是延安的基礎設施得到很大發展,高速公路已達300公里,還有200公里在建;西安至延安的鐵路復線也正在建設當中,建成后,運力將從3000萬噸提高到1.4億噸;延安的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實現了全覆蓋。二是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國家給延安退耕還林投資達66億元,用來改變延安的面貌,這是延安有史以來國家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目前延安已退耕還林還草面積865萬畝,使延安的植被得到了初步恢復。現在的陜北大地,主色調正在由黃變綠。他建議國家繼續推進和加大西部實施大開發戰略的力度,這樣西部地區會得到更好更快發展。
謝東鋼代表說,國家在實施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實施了稅收優惠政策,在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這個政策極大地促進了西部企業的發展。但是由于很多企業在開始的時候,對政策和流程不了解,并沒有充分享受到這項政策帶來的好處。這幾年剛剛體會到政策的好處,就要到期限了。為此,他建議國家延長這項優惠政策,這樣有助于減少企業的短期行為,有利于西部地區發展。
來自陜西陜南地區的商洛市市長楊冠軍代表說,西部地區資源優勢獨特,延長優惠政策有助于繼續加快西部地區發展。他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整個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顯著成就。當前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中央4萬億元的投入對西部地區意味著新的歷史機遇,延長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可以幫助西部地區抓住機遇,縮小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實現區域的統籌協調發展。
(據《陜西日報》)
擴大內需應更重視對“第二類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近期,為應對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政府制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無疑,這對于刺激中國經濟的盡快復蘇,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及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對于基礎設施,人們通常把它理解為保證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得以展開的物質設施和公共服務系統,如交通設施、通信設施、服務設施等。這些具有物質生活功能的基礎設施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正常運轉不可或缺。但還有一類基礎設施尚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和重視,或者說對于其作為基礎設施的地位認同不夠,即具有精神生活功能的基礎設施,如教育設施、文化設施、科技設施等。顯而易見,這對于現代文明社會建設,對于和諧社會建設,以及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樣是不可或缺的。為此,近日,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俞吾金在《文匯報》專門發表了時評文章,大力呼吁與建議,在應對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用好資金,特別要重視對“第二類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
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同志在云南邊境一線調研中,發現此類問題也十分突出。一方面,第一類基礎設施建設確實仍需進一步加強,但第二類基礎設施建設更應引起關注。比如,寄宿制學校建設,尤其是相應的師生生活設施亟須改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文化設施、科技設施等均存在很大缺口。因此,在國家制訂擴大內需、增加投入的有關政策時,應加大第二類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在資金和項目的安排上予以傾斜,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結構轉型和縮小東西差距提供條件。(西文)
張繼勛:東部可向中西部進行“跨越式”產業轉移
全國政協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資委主任張繼勛建議,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繼續蔓延的大背景下,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需跳出“梯度轉移”的思維模式。在前提具備的情況下,建議國家采取鼓勵措施,支持東部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跨越式”產業轉移。
張繼勛委員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出口加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要抓緊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具體政策。而在實際操作中,除了要鼓勵東部地區產業就近轉移、沿交通路線向中西部轉移之外,還應積極支持其向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地區做“跨越式”產業轉移。
以新疆為例,新疆與8個國家接壤,已逐漸形成“全方位開放、向西傾斜、外引內聯、東聯西出”的開放格局,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在資源方面,新疆99種探明儲量的礦產中,保有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有10種。新疆的油氣資源、煤炭資源更是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
重慶市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從蓄能向跨越發展
重慶市緊緊抓住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騰籠換鳥”的機遇,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吸引東部地區投資明顯加快。近三年來,實際利用東部地區投資1230億元,其中2008年661億元,同比增長101.2%。重慶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主要來源集中于廣東、北京、上海、浙江四省市,近三年實際利用四省市資金分別為166.1、254.4和505.9億元,分別占全市實際利用內資總量的55.7%、59.2%和60%。
西安1482家企業倡議企業“不裁員”
為穩定就業形勢,從2009年3月中旬開始,西安日報社和市勞動局、市建委等部門聯手舉行幫助返鄉農民工、大學生創業就業系列活動。截至3月11日,全市已有1482家企業參與“不裁員”活動,涉及制造、商貿、服務、餐飲等多個領域,其中國有企業194家,占總數的13%;非公企業1288家,占總數的87%,此項活動將惠及全市近30萬職工。
2008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8000億元
據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信息:初步測算,2008年西部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257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高于各地區加總平均水平0.7個百分點,高于東部地區1.2個百分點。2008年西部地區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
與此同時,2008年西部地區實現進出口總額1068億美元,同比增長35.8%,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高于東部地區19.5個百分點。
西藏將投4.5億元用于環境保護
從西藏自治區環保部門獲悉,自治區今年投入環保事業的4.5億元資金比2008年增加了2.6億元,增長136.8%。
這些資金將主要投入到草原生態補償機制、重點區域造林、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以沼氣建設為主的薪柴替代能源建設方面。
西藏高原是我國乃至亞洲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但是面臨生態環境整體退化的形勢嚴峻,其中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冰川溶化和水土流失等問題成為影響我國整體環境的重要因素。為此,國家明確將西藏納入生態環境重點治理區域,構建西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
云南實施30項戰略性項目
云南今年將以鞏固提升全省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優勢為重點,組織實施30項戰略性重大項目,突破50項關鍵核心技術,研究開發50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新產品,以科技促進全省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甘肅交通建設將投資171億元
2009年,甘肅省交通部門計劃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71億元,其中,重點公路項目112億元,路網改造及農村公路項目44億元,運輸站場及裝備建設14.5億元,水運設施項目5000萬元。
貴州投54億元建設農村公路
貴州省今年將投入54億元建設農村公路,實現新增90個鄉鎮通油路、1000個行政村通公路。
貴州省將修建通鄉油路4204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3萬公里。到2009年底,貴州可實現81%的鄉鎮通油路、82%的建制村通公路。
新疆探明天然氣儲量1.4萬億立方米
新疆已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4萬億立方米,居全國首位。新疆油氣資源十分豐富,是中國陸上石油工業發展的戰略接替區。近年來,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業集團不斷加大對新疆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的力度,探明新疆天然氣地質儲量為1.4萬億立方米。
新疆油田公司先后在準噶爾盆地南緣和腹地發現了多個大型氣田,使這一區域天然氣的探明儲量達到1348億立方米。西氣東輸主氣源地塔里木油田探明的天然氣地質儲量已逾1萬億立方米,并探明了庫車-塔北、巴楚-塔西南、塔東三個天然氣富集區。塔里木油田去年生產天然氣170多億立方米,成為中國最大的天然氣產區。
新疆690萬農牧民吃上“放心水”
新疆水利部門的最新統計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新疆共斥資3億元用于農牧區飲水工程建設,又有64.34萬農牧民因此吃上了“放心水”。
在過去的15年中,新疆已累計解決了690萬農牧民的吃水安全問題,占當地農村總人口的59%,被各族群眾稱為“德政”工程。
四川142個災區縣需資金1.7萬億元
3月6日上午,四川代表團在北京舉行省情介紹會。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巨峰表示,四川地震災后重建工作正在加快推進。但災后重建任務艱巨,整個災區是142個縣,按照匡算總計需求達到1.7萬億元。
2009年1月,四川旅游產業“升”機盎然。元旦節開虎頭——全省共接待游客361.2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10.98億元;春節7天假期收豹尾——全省共接待游客1656.5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7.25億元,同比增長32.8%。
2009年是四川旅游產業恢復振興的關鍵之年。按照一手抓災區旅游業恢復重建,一手抓全省旅游經濟全面發展的工作思路,今年四川將采取多種措施,力爭旅游業恢復到震前水平,確保實現旅游總收入1200億元,力爭達到1300億元。
大力建設重點旅游項目。從今年起,四川每年將篩選出10個重點旅游項目,納入全省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面向國內外大力推介。圍繞旅游擴大內需、災后恢復重建、富民安康、新五大旅游區等“四大工程”,重點跟蹤重大旅游公共項目的深度規劃和項目實施。
2008年重慶農民人均存款2400元
去年末,重慶農民人均銀行儲蓄存款達到2400元,較2007年增加723元,增長43.1%;重慶農民人均擁有金融資產達到3192元,比上年增加716元,增長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