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曦

寶雞推出的“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三結合”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在全省其他試點推廣中也得到了農民的肯定。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養老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社會焦點,而作為一個擁有8億農民的農業大國,農村的養老問題則顯得尤為重要。
面對這一現狀,全國各地紛紛創新探索,尋求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而被譽為“寶雞模式”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陜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村社會保險處處長李若飛介紹,自2007年陜西把寶雞市列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城市以來,這一新型養老保險制度很快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而陜西在此基礎上創立的“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三結合”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模式,在全省其他試點推廣中也得到了農民的肯定。截至2008年底,全省有6個市、19個縣啟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參保人數已達41.8萬人,60歲以上領取養老金人數達到8.9萬人。
農村養老保險面臨困境
早在1992年我國就在廣大農村地區推行的養老保險制度由于管理混亂、體制不順、基金的運營和監管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很快就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的現象。截至2006年底,全國1905個縣5374萬農民參保,還不到應該參保農民總數的8%,僅300多萬參保的農民領取了養老金。
在實際操作中,不少地方還把“個人交納為主”改為“由個人全部交納”,國家和集體參與補助扶持十分有限。由于農民的繳費額過低,等這些農民60歲以后領取養老金的時候,平均每人每月只能領到幾元錢,根本起不了養老的作用。
對此,陜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農村社會保險處處長李若飛表示,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到2006年,老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已經很難進行下去了。
盡管當前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已經日漸弱化,根據當前我國農村的經濟水平、傳統文化和社會化服務狀況等實際情況,今后一段時期內,家庭養老仍是我國農村養老的基礎,而在鞏固原有家庭養老模式的前提下,必須在農村地區大力推廣社會養老保險,這就需要一種新型的農村養老模式盡快出現。
寶雞全國率先試水
據了解,作為全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城市,早在2006年寶雞就開始針對農村居民養老難問題,著手研究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007年6月,寶雞率先在全省出臺了《寶雞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行辦法》。并先期在麟游、太白的全部鄉村及其余10縣區篩選的50個村先行開展試點工作。
按照這一辦法,全市年滿60周歲的農村群眾可與城鎮職工一樣,按月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寶雞新農保制度的最大創新就是政府為農民提供補貼,既有‘進口補(即每年30元的繳費補貼),也有‘出口補(即每月60元的養老補貼),而且補貼標準將隨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指數的變化進行調整。如此一來,農民參保積極性自然得到了提高。”陜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翟四虎分析道。
在實踐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確實受到了寶雞廣大農民的歡迎。據了解,截至2008年11月底,全市新型農保參保人數達到了25.6萬人, 5.5萬名60歲以上農民每人每月已享受到了不低于60元的養老金。目前,新型農保已在太白、麟游、鳳縣3個縣實現了全覆蓋。
“我們對于參保人員的最低繳費年限做了特殊規定”, 寶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白殿魁說,“我們僅規定18周歲至44周歲人員的繳費年限必須滿15年;對45周歲到59周歲的人員,我們只要求他們繳至60歲;而對制度出臺時已經年滿60周歲的老人,規定只參保不繳費,直接享受政府60元的養老補貼,但是,對這部分人實行捆綁式繳費,即其配偶、兒子、兒媳、女兒及上門女婿等家庭成員,符合參保條件的必須參保繳費。”
隨著寶雞試點的推進和完善,“寶雞模式”得到了中、省勞動保障部門的充分肯定。2007年11月,寶雞正式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陜西省政府確定為全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聯系城市、全省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城市。據介紹,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個全國性試點城市。
據介紹,目前,寶雞已經在全市12個縣區開始全面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預計到2009年底,寶雞參保人數將達到100萬人,而在農村80%以上的人口也將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全國率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養老保險城鄉全覆蓋。
新農保將全面開花
根據有關調查數據推算,陜西省農村老年人靠自己養老的比例是30%~59.4%,靠社區養老的比例不到10%。事實上,在寶雞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取得成功后,陜西省政府也明確表示,各市(區)可選1至2個縣(市、區)進行試點,而且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現階段實行縣級統籌,凡是農業戶籍,年滿18周歲以上(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其他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鄉鎮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均可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陜西省政府于2008年1月專門出臺了《陜西省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意見》表明,陜西將按照“保基本,廣覆蓋,能轉移,可持續”的方針,從當年開始,積極探索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和以個人賬戶為主、保障水平適度、交費方式靈活、適合農民實際特點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意見》指出,市、縣財政對參保農民繳費和符合領取條件的60歲以上人員養老金給予適當補貼。補貼比例由各市(區)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財政收入情況具體確定。而且陜西省財政也將對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縣(市、區)給予適當補助。
據李若飛介紹,截至2008年底,陜西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已達到41.8萬人,領取養老金人數達到8.9萬人。
未來,陜西還將優先選擇地方財政、集體和個人收入狀況較好,農民有一定積極性和繳費能力的縣(市、區)進行試點。通過總結積累經驗,不斷完善繳費、補助和籌資辦法,逐步形成以個人賬戶為主、保障水平適度、繳費方式靈活、待遇逐步提高、賬戶可隨人轉移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養老補貼制度。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速
近年來,陜西當地政府非常重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明確提出陜西將在完善體制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以個人賬戶為主、保障水平適度、繳費方式靈活、可隨參保人轉移、適應性和推廣性強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008年,陜西還把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列入了民生八大工程并作為部門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而寶雞試點的成功,也為全省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開了一個好頭。
陜西省人力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鬲向前對此認為:“寶雞新農保制度確定的繳費和補貼標準都不高,但這種低水平起步的制度設計恰恰契合了當前完善社保體系的戰略重點選擇,即把彌補制度缺失作為優先目標,先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再循序漸進解決由低到高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而言,寶雞新農保制度代表了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展方向。”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在陜西調研寶雞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時說,寶雞新農保試點取得了非常好的進展, 能夠立得住、推得開,相信這種模式在全國相當多的地區都可以推行。
與此同時,陜西也明顯開始加快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速度。陜西省省長袁純清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鄭重表示,2009年,陜西將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引導和扶持農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民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多元化籌資試點工作,逐步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
陜西省政府常務副省長趙正永也在剛剛召開的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中強調,陜西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將在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指導方針下,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繼續引導和扶持農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爭取在2009年內使這項工作再上一個臺階。
按有關部門計劃,2009年,除了延安、榆林、商洛、渭南、銅川5個試點外,這一模式將在陜西省內其他地區陸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