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楠楠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獨立電影以其在藝術與商業上的雙重成功形成與好萊塢分庭抗禮之勢。除了自身美學素質的特異外,獨立電影的繁榮也離不開其相關組織的積極推動和扶持。本文主要通過對獨立電影項目、圣丹斯電影節等機構的研究和分析,探討20世紀90年代以來促進獨立電影發展的動力引擎。
[關鍵詞]美國獨立電影;獨立電影項目;圣丹斯電影節;獨立電影頻道
美國獨立電影主要是指區別于好萊塢主流制片廠生產的電影,早在戰后四五十年代美國就出現了由瑪雅·德倫、肯尼斯·安格爾等導演以及具有獨立制作傾向的實驗電影、地下電影。經歷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發展,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獨立電影以其在藝術與商業上的雙重成功形成了與好萊塢分庭抗禮之勢。除了其自身美學素質的特異外,獨立電影的繁榮也離不開其相關組織的積極推動和扶持,如獨立電影項目、圣丹斯電影節、獨立電影頻道等,多年來他們一直致力于獨立電影的宣傳與推廣,為那些有才華卻缺乏物質條件的新人提供了表現自我的舞臺,促進了獨立電影界的吐故納新。
一、獨立電影項目和圣丹斯電影節
1978年,《北方之光》的聯合制片人桑德拉·舒爾貝格協助創建了“獨立電影項目”(Independent Feature Pro-jeet,簡稱IFP),這是獨立電影制度建設奠基的第一塊磚。該項目主辦了一個如何在體制外工作的系列學術研討班,討論如何籌資、自辦發行等,創辦與獨立電影有關的刊物,并且為電影新人提供了長遠的教育計劃,幫助獨立電影制作者改進他們的影片直至在電影院放映,并展示獲獎影片。該組織于1979年建立了“獨立故事片市場”(IndependentFeature Film Market,簡稱IFFM),每年的金秋十月,一大批獨立電影人(編導、制片人、發行商)云集于此,進行廣泛的交流和交易,為獨立電影的市場化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1986年,IFP設立了“獨立精神獎”,獎勵那些具有獨創精神的電影制作者。同時也激勵獨立電影公開競爭,不斷進步。很多優秀的電影都曾獲得這一殊榮。如《性、謊言和錄像帶》(1989年最佳長片和最佳導演)、《離開拉斯維加斯》(1996年最佳長片、最佳導演)等。目前,該組織的成員已有3000多人,是促進獨立電影發展的重要機構。
對于獨立電影來說,資金的匱乏一直是限制其發展的瓶頸,為了籌集一部影片的資金,導演們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感于獨立電影的艱難處境,著名電影人羅伯特·雷德福認為需要建立一個幫助獨立電影的組織,為那些體制外的、真正熱愛藝術的電影創作者——尤其是有色人種導演及女性導演(對于他們來說制作電影的機會幾乎為零),提供盡可能的便利條件。雷德福相信:“如果把他們保護起來使之不遭受市場的沖擊,給予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培養技能、探索自己的風格,那么電影還會再次成為藝術的表現手段。”為提高美國電影藝術的生命力,1981年雷德福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美國猶他州的鹽湖城郊區創建了圣丹斯研究院。該學院是非贏利性組織。旨在為嶄露頭角的劇本寫作者和導演提供在有經驗的電影制作者的指導下創作新作品的機會。1985年,圣丹斯研究院收編了經營不善的美國電影節,并于1991年正式易名為圣丹斯電影節,該電影節現為美國乃至全球最負盛名的獨立電影節,也是一年一度的獨立電影盛會。
作為體制外的電影組織,圣丹斯張揚的是一種與好萊塢截然不同的美學精神,它致力于培養新生的電影編劇、導演,是獨立電影界人才培養的“孵化器”。每年6月舉辦的一次“電影編導創作班”是圣丹斯的核心活動,在短短一個月的培訓期里,學員們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自己的劇本或影片。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該工作室已經為電影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創作人員,如畢業于1991年現已是明星導演的昆汀·塔倫蒂諾;畢業于1995年、于1998年推出廣受好評、反映美國20世紀70年代色情電影業的《不羈夜》的保羅·托馬斯·安德森,而且其導演的《木蘭花》也奪得了1999年的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此外,圣丹斯機構還設立了為期5天的劇作家實驗室,每年的1月和6月開放,期間編劇們就其編寫的劇本與有經驗的劇作家進行一對一的交流。通過舉辦這些活動,圣丹斯促進了獨立電影界的人才交流,為那些亟須指點的電影新人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圣丹斯最重要的價值還在于其一年一度舉辦的圣丹斯電影節,電影節于每年的1月18日到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入圍圣丹斯的參賽作品75%以上都是導演的處女作或第二部作品。電影節的主旨在于扶持幫助電影新人,鼓勵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高揚一種非主流的、另類的文化精神。一直以來獨立電影由于受到物質條件的限制,無法像好萊塢那樣斥巨資為新片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它們只能憑借良好的評論和觀眾口碑來吸引大家的注意,而電影節的創立無疑為導演提供了一個推銷和展示自己的最佳平臺。如果影片在電影節上贏得了很高的評價,那么借此轟動,影片被拿到市場上銷售時就會有很好的前景。圣丹斯電影節的項目導演格弗瑞·吉爾默認為:“利用電影節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可以把它用作發現和購買新片的地方,經常也可用作作品展示的地方。如果是發行商,就會把它用作影片投入市場的地方,獲得可視性的地方以及宣傳的地方。”
圣丹斯電影節為那些籍籍無名的電影人提供了一個實現夢想的平臺,很多如今聲名顯赫的導演都是從圣丹斯走進觀眾的視野的,如史蒂文-索德伯格。1989年初,圣丹斯電影節首次設立了由觀眾投票決定的觀眾獎,當年獲得該獎的就是標志獨立電影分水嶺、由年僅26歲的索德伯格導演的《性、謊言和錄像帶》,也正是這部電影把圣丹斯塑造成了“任何人都可以送上影片并且可能從此做大的地方”。另一個在圣丹斯贏得廣泛關注的獨立電影領軍人物就是昆汀·塔倫蒂諾。他的從影經歷和索德伯格有相似之處:兩人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大學電影教育,都曾在錄像帶店打過工,通過觀摩大量的錄像帶自學成才,并以各自獨特的才華挑戰了商業類型片的常規。現在,圣丹斯電影節已經成為獨立電影的大本營。每年電影節上都會涌現出一些優秀的獨立電影作品,如1995年獲圣丹斯電影節最佳劇情片獎的《麥克馬倫兄弟》,1996年獲評委會獎的《歡迎光臨玩偶之家》,還有《男孩不哭》《女巫布萊爾》等。
美國電影學者約翰·安德森指出:“圣丹斯代表了無數個試圖去敲開好萊塢金色大門的年輕電影人的愿望和夢想。作為美國重要的電影盛事和在世界上深具影響的電影節之一,對于一些人來說它是天堂,自此邁出受主流關注的關鍵性的一步;而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它是悲傷的遺憾。因而,它也就成為電影工業及其繁榮的國家電影事業的晴雨表。”隨著圣丹斯聲譽的日隆,越來越多的人把參加電影節作為成功的跳板,呈交給電影節的作品也在飛快地增加。面對日益增加的獨立電影以及圣丹斯被商業侵蝕的隱憂,
已有更多的電影節成立以緩解這一狀況。如于1996年創辦的斯拉姆丹斯(slamdance)獨立電影節和成立于2000年1月的Tmmadanee電影節。
二、獨立電影頻道和圣丹斯頻道
眾所周知,好萊塢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廣泛的發行系統,它幾乎控制了全美大部分的電影院線和放映廳,大制片廠生產的電影總能在最有利的時間展開最大規模的宣傳和上映。而一部低成本的獨立電影即使被制作出來并在電影節上展示,也很難有機會進入院線通過普遍的發行與觀眾見面。因此,錄像帶、DVD影碟、網絡、電影頻道成為獨立電影更加適宜的傳播渠道。
創建于1994年9月1日的“獨立電影頻道”(Inde-pendent Film Channel,簡稱IFC)與開播于1996年2月29日的“圣丹斯頻道”(sundanee Channel)在宣傳獨立電影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接受來自電影制作者的提交、與電影公司和發行商協商以及參加圣丹斯、戛納電影節尋找電影等方式,兩個頻道為觀眾提供了很多在商業電視網和公共廣播系統上根本看不到的電影。它們致力于播放那些僅得到有限的劇院發行或在某些情況下仍然在等待發行的美國電影和外國藝術電影,有時候,一些相對少見的劇情片類的獨立電影也會以系列節目的形式在IFC和圣丹斯頻道上播出。
由圣丹斯集團和表演時間、維旺迪一環球共同擁有的圣丹斯頻道,更多關注獨立制作的短片、紀錄片和外國的藝術電影。2003年3月,圣丹斯頻道開創了于每周一播放的DoeDay,這個節目主要是為紀錄片而設,并建立基金以支持紀錄片的制作。IFC則主要播放涉及敏感話題的電影和影響了當代電影藝術家的由約翰·卡薩維茨等制作的優秀美國獨立電影。此外,IFC還提供電影界的最新動態和新聞,報道與圣丹斯電影節有關的消息。
需要指出的是,兩者都提供原創節目。圣丹斯頻道的兩個原創節目是“場景分析”和“畫面新聞”。前者主要探析關于最近電影里出現的某一特殊場景的電影歷史,后者則提供最新影片的發行和導演的信息。而獨立電影頻道最值得稱道的節目就是由獨立電影制片人領袖約翰·皮爾遜主持的“畫面分割”,該節目主要介紹了獨立電影制作者創作電影的艱辛,觀眾可以看到電影導演與主持人、獨立電影支持者之間的談話。皮爾遜是獨立電影的忠實守門人,在他的熱情支持和推介下,觀眾得以欣賞到最前沿、最原創的獨立電影。同時,由于皮爾遜作為重要的獨立電影制片人的影響力,他對電影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引導了觀眾和評論家的判斷與口味,因此如果得到他的正面評價,無疑是對電影的無價宣傳。如在《女巫布萊爾》發行前六個月,皮爾遜就在節目中開始談論關于該片的傳聞,并表達了自己對這一影片是否是真實故事的極大好奇,這在無形中吊足了觀眾的胃口,為該片其后取得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鋪墊。
除了向觀眾播放原創獨立電影并介紹獨立電影的相關信息外,IFC還積極參與獨立電影的制作。IFC下設四個分部:(1)IFC制片部,它是“為選好的獨立電影項目提供資金的故事片電影公司”,如索德伯格的《格雷的分析》、金伯利·皮爾斯的《男孩不哭》都曾在此獲得資助。(2)獨立數字娛樂部,它主要制作數字電影。(3)IFC原創作品部,它主要制作在獨立電影頻道上播放的電影。(4)IFC影業公司,它在網絡上被描述為“院線電影發行公司”,曾于2001年發行了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引起廣泛反響的《記憶碎片》,并于2002年發行了取得巨大成功的《我的盛大希臘婚禮》。
獨立電影頻道和圣丹斯頻道在節目類型和關注內容上有所不同,但這也恰好說明了二者的互補性。在好萊塢產品幾乎壟斷了主流媒體、新聞評論的今天,這兩個頻道積極致力于獨立電影的宣傳、推廣與傳播。正如圣丹斯頻道資料來源部副主席Paola Fraceero所說:“我們的目的是挽救那些值得擁有觀眾,但是在重新洗牌的過程中失去了的電影。通過放映那些未得到發行或者不太可能制成錄像帶的電影,IFC和圣丹斯頻道為他們的觀眾提供了了解美國和外國的獨立電影制作人的寶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