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利濱 呂 瑩
[摘要]電影作為一種表現的藝術,由于表演性和演出的流動性,電影的戲劇效果可能比文字作品流傳得更廣,更為人們所熟悉。法律電影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多年來,好萊塢法律電影工作者通過對法律個案的通俗分析,對美國的法律文化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和闡釋,而本文主要通過《十二怒漢》對其司法制度中的陪審團制度進行說明和論述。
[關鍵詞]美國法律電影;陪審團
法律電影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好萊塢法律電影工作者通過對法律個案的通俗分析,對美國的法律文化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和闡釋。美國法律類型電影根植于美國的司法體制。法律電影雖然無法完全還原艱難的司法程序,但其力求真實地再現運用法律實現正義的司法過程,表達了不同文化和職業背景的人或群體對法律正義的態度、情感和價值取向,極大地強化了美國人對法律的信仰。通過好萊塢式“英雄”的眼睛,我們見證了美國司法制度和法律人(法官、律師、檢察官等)以及各當事人(原告、被告、陪審團成員)各自善盡戲中的角色。而本文主要通過美國的幾部電影對其司法制度中的陪審團制度進行說明和論述。
作為法律電影的主角一種,陪審團在一些電影中有著全面的表現。比如《十二怒漢》《失控的陪審團》《判我有罪》《真相》。在一些美劇中,如《波士頓法律》《以法之名》《特別受害者》等,對操縱和影響陪審團有些技術上的說明。這些影片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十二怒漢》和《失控的陪審團》。
1957年由西德尼·呂美特執導、亨利·方達主演的《十二怒漢》,是探討美國陪審員制度和法律正義的經典之作。劇情描述的被告是一名年僅18歲的男孩,被控在午夜殺害了自己的父親,將被判處一級謀殺的死刑。已經有11名陪審員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覺得案情可疑,堅持已見提出異議,并且憑耐心與毅力逐一說服其他陪審員推翻原意,中間經歷了六次表決,被告終于被宣判無罪。這部影片所體現出來的美國司法中的陪審團制度,從法理上進行全面的表述,既體現陪審團的組織、運作過程,也體現出他們對整個審判結果的左右。
一、為什么叫“十二怒漢”
陪審團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數的有選舉權的公民參與決定是否對嫌犯進行起訴、是否有罪的制度。陪審團審判是英美法系最具特色的制度之一,其起源可以上溯到古代羅馬法。《十二怒漢》的意義是指12個素不相識的普通人為了一樁殺人案件,被這個司法制度挑選了出來組建陪審團。之所以陪審團是12個人,這是由當代美國司法體制決定的。美國陪審團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23人組成的大陪審團,其職能是決定對有爭議性的重大案件是否應當立案起訴。一旦作出裁定,大陪審團就自動解散,由檢察官接手辦案。在克林頓總統的“拉鏈門”案中,裁決立案起訴的陪審團就是這種大陪審團。另一種是小陪審團,又稱“審判陪審團”,通常由案發所在地區的12位普通公民組成,負責對刑事和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是否構成刑事犯罪或民事侵權作出裁決,這就是本片12怒漢片名的起源。
這“12怒漢”來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從事不同的職業,有自身更關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經驗,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這些以前素昧平生的陪審員在案件結束后也是各奔東西,各自過著自己以往的平靜生活。彼此仍然不知道對方叫什么名字,甚至他們可能一生不再謀面。影片的最后才依次現出每個人的臉部特寫以及他們各自的名字。之所以他們都互不相識,是因為美國法律規定在挑選人員時,不滿2l歲、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曉英語及聽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沒有資格充當陪審員。陪審員的挑選是公開進行的,每個成年美國公民都有擔任陪審員的義務。挑選時,法官和雙方的律師都應在法庭現場,法官在開始篩選候選人時,要向候選人簡單介紹案情。篩選的原則即將不利于自己當事人一方的候選人剔除。對提出來的候選人,雙方律師都要對該候選人的情況進行認真的分析確定。在聽審期間,原工作單位應保留該名陪審員的工作職位,但不發工資,由法院支付津貼,但數額很少,一般在8至15美元左右。《十二怒漢》中陪審員的津貼是16美元+免費的午餐。近年來,相當數量的公民非常缺乏擔任陪審團的政治熱情,這是陪審團制的硬傷。“美國司法協會表示,在某些城市逃避擔任陪審員的現象非常普遍……逃避率往往高達50%。”
二、“十二怒漢”的六次表決及內涵
《十二怒漢》在經過6天冗長枯燥的聽審之后,法官終于對陪審團發布裁決指示了。法庭上提供的證據也極具說服力:居住在對面的婦女透過臥室及飛駛的火車窗戶,看到被告舉刀殺人;樓下的老人聽到被告高喊“我要殺了你”及身體倒地的聲音,并發現被告跑下樓梯;刺進父親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經購買的彈簧刀一模一樣。而被告聲稱從午夜Il點到凌晨3點之間在看電影的證詞極不可信,因為他連剛看過的電影名字也說不出來。對于這個鐵證如山的案件,裁決有罪應該是板上釘釘。根據法律,他們只要一致表決通過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驅使他們盡快作出裁決的更重要的理由是:這些陪審員實在已受夠這拖沓的審判了;他們被鎖在這間悶熱的小屋里,汗流浹背、焦躁不安;有人還惦記著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賽。總之,這些更重要的理由歸結到一點就是:這時的他們還沒有真正進入“陪審員”的角色,所謂以公正法律的名義、所謂根據證據不過是他們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趕快回家的托詞。已經有11名陪審員裁定疑犯有罪,只有最后一位覺得案情可疑,堅持己見提出異議,并且憑耐心與毅力逐一說服其他陪審員推翻原意。整個過程跌宕起伏,中間經歷了6次表決,表決方式有寫紙條、舉手、口頭表示,其結果分別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來越少,最后頑固堅持被告有罪的陪審員終于放棄立場,被告終于被宣判無罪。
《十二怒漢》中,充分體現了美國陪審團裁決原則。如本片開頭時法官在陪審團進行評議前所做出的指導意見,向大家說:
“如果你們能夠提出合理的懷疑,從而無法確定被告是否有罪,那么基于這個合理懷疑,你們必須判決被告無罪:如果你們找不到合理懷疑,那么你們必須基于自己的良知。判處被告有罪。但是,你們的決定必須一致。”
之所以重點強調這段話,是因為它體現陪審團在美國進行案件的裁決時所奉行的是“全體一致裁決原則”。陪審團在整個審判過程中都要認真聽取控辯雙方提供的證據,當雙方做完最后陳述以后,法官會對陪審團做出指示,包括法律原則及其應當如何適用,陪審團必須根據這些原則對事實進行認定,并做出裁決。一般而言,陪審團做出裁決包括幾個步驟;首先是陪審團評議。陪審團在評議時一般是與外界隔離的,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下進行評議,這便是本片所看到的場景;陪審團評議后作出裁決,對陪審團做出的裁決,必須要求是一致的。
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出現某位陪審團成員因為對案件不同的理解或者是其他一些個人原因,始終堅持與
大多數陪審團成員相反的意見時,那么裁決結果很顯然就面臨著難以作出的危險與困境,這樣的陪審團在美國被稱為“懸而不決的陪審團”。而在中國,根據《人民法院組織法》第7條第一款以及《民事訴訟法》第40條之規定。我國在處理民事案件上實行合議制度,而《民事訴訟法》第43條及《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11條明確規定了合議庭在合議案件時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三、“十二怒漢”的責任與權力意識
建立陪審團制度的理論根據就是“任何權力都需要制約,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的基本原則。陪審團不僅僅是訴訟審判制度,而且是美國分權制衡體制中的一個重要權力機構。在西方尤其是英美國家,在訴訟中通常實行當事人主義,強調法院中立,注重當事人的作用,同時為防止司法偏執和專橫,而設置兩種對立和陪審團制度。陪審團作出的事實認定法官不得輕易推翻;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的職權只是對上訴案件進行法律審查,而非事實審理、其作用僅在于監督下級法院對法律的解釋和適用是否正確。在基層法院的訴訟審判中,法官只是“陪審”的裁判、司儀和量刑官,作為陪審團成員,必須要有正確的責任意識與權利意識,《十二怒漢》對此就有充分的彰顯。十二怒漢可以為7類人:1 富有人道,敬職盡責,注重證據,注重邏輯;2 敬職盡責,注重邏輯;3 敬職盡責,注重證據;4 因經歷產生偏見,但盡職;5 因道聽途說產生偏見,但盡職,6 不盡職;7 不盡職,無人道。表面上看,他們不能完成公平的審判,他們的決定將是錯誤的,不符合實事的。但影片展示的并非如此。這12個人開始認真對待事關生死的案子,他們需要說服別人和被別人所說服,而不是草率地作出決定,他們是經過長時間“憤怒的”爭吵后才表決的。正如影片中那個堅決質疑的陪審員所說:“排除偏見并不容易,每遇到一宗案件,要揭露真相并非易事。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也許沒有人知道,我只想為清白者辯護。我們所討論的各種可能也許是錯誤的,也許我們使有罪的人逍遙法外,我不敢肯定。也許有人可以做到。但我們有合理的質疑,這對法律十分重要。”特別是當法律讓他們成為法律的守護神之時。在經過激烈的辯論之后,一個陪審員終于道出了自己的心聲:“我們的責任重大,我們擁有偉大的民主。我們被認可和信任為真正無辜的人洗脫嫌疑。我們擁有權力,這是我們強大的原因。”
通過影片可以看出,陪審團制度得以存在的前提正在于相信普通百姓對案件中事實問題的判斷并不依賴法律訓練,至關重要的是公平的司法程序和人們的基本理性及生活經驗。陪審員獨立于政府之外,獨立于司法系統之外。獨立于任何政治勢力之外,他們的判斷就是一般民眾放在法律對陪審團的規定之下都會做出的判斷。由此,我們才更深刻地體會這一制度所具有的好處和缺陷。正如那個堅強的陪審員所說:“普通人也會犯錯誤。”所以這個制度也許是比較脆弱的,脆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樣;但這個制度無疑也是強大的,因為它是人類為了更好保衛自身、為了延續自己生命而創造出來的,它捍衛了人類基本的自由和權利、捍衛了神圣的尊嚴和價值。
四、結語
《十二怒漢》通過演員精細的表演和精彩的臺詞,折射出人性的高貴、責任和正直,同時也無情地的鞭撻了人性的脆弱、陰暗和自私。在一場驚心動魄的辯論之后,案件結束了。這些以前素昧平生的陪審員走出法院大門,各奔東西,仍舊是平凡的人。《十二怒漢》的結局不僅是法律精神的勝利,也是陪審團制度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