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物質和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環境給人們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的文化心理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于是,動畫就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融入人們的生活。可以說動畫是一個心靈的旅程,是人們精神和心理需要的一個重要藝術層次。從心理學角度來理解一部動畫,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動畫創作和觀眾心理,對其文化教育意義的發展也大有幫助。
[關鍵詞]動畫;心理;教育;發展
一、動畫的發展同人的需要
1動畫的發展歷史很長。從兩萬五千年前的石器時代洞穴畫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圖,到17世紀阿塔納斯珂雪發明的“魔術幻燈”。甚至中國唐朝發明的皮影戲,都表明了人類對動畫發展的熱愛。
2當人滿足了生活、安全、社交。尊重的需要后,對求知和審美的需要也就會越來越強烈。在人的內心深處往往有一種逃避現實追求幻想的沖動,而這些在一般的影視作品中無法得到滿足。動畫來源于生活,卻又和生活截然不同,它以無限夸張的手法表達了人心深處的追求與渴望。“空想是動畫的靈魂。”它使人們的心靈旅程得以實現,是解放自己、排解釋放自己情緒的有效方式。
人經過自己思考感悟得來的認知往往要比直接傳授的來得深刻得多。“觀眾深層心理中的心理欲望,需要通過影視作品的虛構情境得到替代性宣泄或替代性滿足,從而決定著觀眾對各種類型影片的選擇和認同。總而言之,影視觀眾的‘期待視界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形成的先在結構,存在于人們的意識與潛意識之中。觀眾在對影片本文的理解過程中,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它的制約和影響。”這在動畫的表現上尤其突出。動畫的超現實表現手法和幻想的本質使得動畫比其他的影視作品更具有一種追求夢幻的效果。史蒂文密爾浩舍在《小國王》中說:“一個死氣沉沉的穩固的圖畫世界被賦予運動的神秘,這是送給這個死寂世界的生命禮物。卡通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為它追求的不可能的真實而歡欣,將這種建立在不可能基礎之上的真實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否定實際的真實,這就是動畫的深遠的意義。”如果一部動畫片猶如老師上課傳授知識一般地用簡平的語言去描述一件事或一個道理,那效果肯定還不如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給同學們講來得好。動畫是現實的幻想和幻想的現實的結合,它用生動的故事和畫面向人們講述,而讓受眾自己去領悟其中的道理。這樣對受眾的教育意義和影響力才是積極的。如動畫大師手冢治蟲和宮崎俊,他們的作品里包含了許多人性化的因素,讓人如同身受一樣感覺到動畫中的真諦。達到自身價值的變相實現,很自然地與觀眾達到共鳴,觀眾自然而然地就會喜歡影片了。“每一夢的主題旋律以及所隱含的價值取向追求唯美,它能與觀眾潛意識中美的欲望與知識經驗相融合。有效地幫助人們暫時忘記現實意識中的煩惱與不快,同時還可以將自己因受到某種傷害造成的情緒壓抑性所帶來的消極因素得以化解,甚至轉化為積極的因索。”動畫之所以長久以來得到觀眾的熱愛和推崇,就是因為它起到了這樣的作用。一部好的動畫不僅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使觀眾從中得到啟迪,更能使觀眾的思想隨情節的發展而感悟,從而得到升華。
3日本動畫之所以能在各個國家廣受歡迎,除了同民族文化、傳統、動漫制作機構和政府扶持等因素有關外,更重要的是日本動畫側重于對受眾的心理的研究和掌握。知道受眾需要什么樣的動畫,喜歡什么樣的動畫。每個受眾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傾向,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性格具有不同的選擇性。當發現動畫中的人物與自己具有同樣的屬性時,會產生“他同我真像”或“想變得和他一樣”的想法和感覺,從而在心里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無意識地完成由現實生活中的“我”向觀眾角色的“我”轉移。將動畫中人物經歷的事和感情當作自己親身經歷一般。“對受眾來說,他們的外在行為表現則是提取動畫創作中的各種滲透,并有機整合為自己的各種詮釋版本,繼而做出認同、追崇、反對、拒絕等的一系列態度和行為。”如果一部動畫能夠很好地將受眾提升到劇中人物的高度,隨著劇中人物經歷痛苦磨煉而成長,從而使自己也得到升華,起到積極作用,這樣的動畫無疑是受人歡迎的。
二、用《孤獨心理學》分析動畫片《火影忍者》
日本動畫片《火影忍者》從2002年10月3日由東京電視臺放映開始,一路創下收視奇跡,形成了一股火影風。之所以會如此成功,除了必要的商業制作與宣傳外,其情節及意義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當代商業的動畫片的市場沖擊力來源于故事與技術。”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其故事情節的重要性尤見突出。
在我看來,與其把《火影忍者》當作一部激烈的格斗動畫來看,不如把它當做一部《孤獨心理學》來讀。火影第一季主題是描述人在怎樣的環境下會產生孤獨感以及如何逃離孤獨的境地。那些激烈的打斗場面及奇特帥氣的忍術只是在其情節上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而真正打動人的地方還是在于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人在面對孤獨時應該有的態度。在《孤獨心理學》中,作者箱崎總一提出“沒有人終其一生而未經歷過孤獨。”孤獨并不同于孤立,形單影只的一個人、事業不順、考試落榜、失業、失戀,甚至成功之后都會產生孤獨的感覺。由于現代社會給予個人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就變得越來越需要關注自身,習慣于克制自己,掩飾自己,服從于群體,這樣的社會使得人心深處的孤獨感愈加強烈。“孤獨存在于人人心中。”任何人都希望受人注意,被人賞識。所以,當火影的主人公漩渦鳴人——一個在孤獨中成長的人——一出場的時候,就立刻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那些曾經有過或正在經歷孤獨的人很容易被這個從小生活在孤獨之中而又不甘于此的少年吸引,很自然地去跟隨主人公的遭遇去經歷挫折與痛苦,并一起跟隨情節去逃離孤獨,從而使自己有所改變。
漩渦鳴人,一個生活在木葉忍者村的12歲少年,因為從小身體里封印著邪惡的九尾妖狐,所以一直被村里的人當怪物對待,沒有人同他做朋友,在這種情況下鳴人無時無刻都感到孤獨。生活中有許多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歷,來到一個薪的環境,當朋友離你而去沒有人同你說話,沒有人同你分擔痛苦分享快樂的時刻,這種孤獨感讓人痛苦萬分。那么,如何才能從孤獨中掙扎出來呢?“大致上有兩種方法:一個是自己積極地打破這種孤獨狀況。”這是鳴人最自然地采用的一種方式,鳴人的理想是當上村里的火影忍者,火影是一個忍者村里的最高領導,有著強大的能力和無上的權威。當時的鳴人并不知道這個稱謂意味著什么,他只知道做了火影就可以得到全村人的認可和關注。這是一種狹隘的理解,簡單來說,他只是把作為火影這個目標當成一種逃脫孤獨的方法。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采用了一個不大高明的手法——比如在歷代火影頭像上畫油漆,創造一些無聊的忍術來整老師等等——來吸引大家的注意。而這一切不僅讓大家更討厭他,還被人利用險遭殺身之禍。就在絕望的時候,他的老師伊魯卡出面相救并初次認可了他:“……那家伙是我認可的優秀學生……他是木葉村的漩
渦鳴人!……”這句話對于鳴人來說有著不平凡的意義,他標榜了我們對待周邊正在遭受孤獨的人應有的態度——伸出友誼的手,克服孤獨,這對孤獨者來說提供了莫大的勇氣,還說明了賞識的作用。在周弘所作的《賞識你的孩子》中,強調了賞識的巨大意義,“成長的潛力有多大,怎樣發現這些潛力,怎樣把這些潛力釋放出來?他以他的實踐從一個角度做了回答:從賞識人手。”這是鳴人第一次聽到賞識自己的話,這句話對他的意義是非凡的——他不再是孤單一人,他是被人認可的!這句話讓他爆發了巨大的力量,也讓他有了勇氣去開始他新的忍者生涯。
掙脫孤獨的第二種方法“等待周圍環境向你接近。所謂等待周圍事物的接近,并不是要你守株待兔和從前一般生活下去。而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使自己易于接受到四周對你的接近。”在經歷了一場風險后,鳴人順利地從忍校畢業并結識了三名隊友——指導老師旗木卡卡西、同伴宇智波佐助和春野櫻。走出了孤獨的第一步,鳴人更加努力地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執行各種危險的任務。因此結識了許多忍者朋友,這些人大多數也因不同的原因而被孤獨感所困擾。在努力想改變自己的同時。鳴人也深深地影響了那些生活在孤獨中的少年忍者們。在保護修橋人的過程中,鳴人認識了天生能力超強但不被人需要、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的人——白。兩人立場對立但相互敬重,白被鳴人那份執著和毅力所感染,而他自己則用生命向鳴人詮釋了一個哲理——“人在保護自己最重要的人的時候就會變得無比強大。”這句話是貫徹整個火影的主題,初次由白講出,只針對一個人,而在后來的木葉保衛戰中,三代火影為保護全村人同樣犧牲性命來闡明了這個道理,讓鳴人明白了“火影忍者”的真正含義。火影是帶領大家走出孤獨的真諦,并不是身邊簇擁著一堆人就不會有孤獨感,而是要融入一個團體,把它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為保護它而存在。正如火影忍者第80集所說:“一個人死去,他的未來就隨同他的過去和現在的生活一起消失……死去的人們也有夢想和目標……誰都有對自己重要的人,父母、兄弟、戀人、朋友,互相依賴,互相幫助,與從出生開始就一直感覺重要的人們的聯系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更牢固。”現實生活不也是如此嗎?閉上眼睛能對自己說:“即使自己的生命明天就會結束,在世上至少還有一個人會永遠記住我,記住我未完成的夢想和目標去幫我實現。”這才能算是真正的不孤獨。孤獨無處不在,遭人背叛、喪失信心、缺乏知己、迷失目標時,在家庭中,在團體中,在學校里等等。比如火影中與鳴人同病相憐的妖怪宿主我愛羅、背負家族仇恨的日向寧次、膽小的雛田、忍術天分為零的洛克李、找不到人生目標的木葉丸,這些孤獨的忍者們都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縮影,他們都因為同鳴人有不同的接觸而發生了改變。當觀眾看著動畫中的這些有自己影子的人在一步一步地走出孤獨的境地,自己也得到了宣泄和解脫,,幫助自己走出孤獨。
三、結語
教育性和娛樂性一直作為各類影視作品的審美觀點而受到大家的關注,教育性是動畫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一部動畫的教育意義不僅體現于其中包含多大的哲理,更重要的是要能夠結合時間、社會環境來掌握受眾的心理。如2000年轟動全國的電視劇《還珠格格》其故事情節簡單之極,卻受到無數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全國正處在“減負”的社會環境中,很多為繁重的學習包袱所累的學生們自然對這個胸無點墨卻又敢于在皇宮里游蕩的小女孩分外喜歡。動畫更應該如此,要了解觀眾喜歡什么、需要什么,動畫創作應理解和滿足觀眾的文化心理需求,很好地“因材施教”,才能夠得到繁榮和發展。
[作者簡介]劉津辰(1986—),女,四川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