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峰巖 馬 嬡 郭雅麗
[摘要]《詠樂匯》從世界范圍內選取擁有獨特人生經歷的嘉賓,通過表演的形式將其再現,分享寶貴的人生感悟。這種“李詠式”的訪談形式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娛樂氛圍,而娛樂元素的注入也讓《詠樂匯》充滿了活力。受眾的心理需求、市場的需要、電視的傳播特性決定了娛樂元素在談話類節目中的存在。本文將從《詠樂匯》節目的情境設置、主持方式及風格、環節設置、現場互動等方面對電視談話類欄目的娛樂元素的表現進行解析。
[關鍵詞]娛樂節目;《詠樂匯》;大眾文化;電視談話類欄目
一、《詠樂匯》中注入娛樂元素的原因
1電視的傳播特性使電視天生帶有娛樂化傾向
消費文化或日大眾文化的潮流正撥動著幾乎每個人的心弦,消費文化正在時時刻刻、潛移默化地影響、甚至塑造人們的情感和思想,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消費文化抹去了差異、對立、界限以及地域界限、社會差別、政治沖突、階級對立、年齡懸殊、性別差異、私人話語與共同話語的隔閡,從而得以成為一種共享的文化形態。
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必然有著消費文化的特征,“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其本身便是和大眾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電視深入千家萬戶,以一種淺露的傳播方式把審美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帶給受眾快樂,對大眾粗糙的生活起了潤滑作用,電視的娛樂化傾向正是它的具體表現。”
電視是一種視聽兼備、聲畫并行的傳播媒介,與印刷媒介相比,電視提供給受眾的是更直觀、更形象的圖像信息,這種傳播特性使電視天生便具有淺顯、形象的特點,從而使電視媒介較于印刷媒體更易于趨向消費化、娛樂化。
2受眾的心理需要
受眾的心理需求決定了電視的娛樂化傾向。現代社會的進步使普通大眾日益成為社會的主體,平民開始要求更多符合自己審美傾向和價值觀念的文化出現。而電視欄目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必然會迎合受眾的廣泛需求,大量地生產和傳遞大眾歡迎的文化產品。
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同質化,信息的大量轟炸,使得受眾更趨向于接受形象化、表層化的東西,人們已不再有閑情逸致去欣賞所謂的“高雅文化”。《詠樂匯》中的“真人VCR'便把生活作為快餐式的片斷提供給受眾享受,受眾不必深究形象的深刻含義,只要能在形象中得到快樂。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奔波一天后,在心理上更需要淺顯易懂、輕松活潑的精神產品,《詠樂匯》的娛樂元素正是對受眾這種心理訴求的反應,在普通大眾艱辛的生活之旅中擔當了潤滑劑的角色。
3市場的需要
電視是—個需要高投入、重裝備的行業,如果不產業化、市場化,就意味著投入不能產出,沒有產出就沒有回報,沒有回報就不能生存,所以就要求電視欄目必須面向市場。
收視率是電視欄目的“命根”,因此,電視欄目是一種需要依靠大眾魅力生存的藝術實體,它必須尊重市場,服務大眾,才能贏得自己的生存空間。《詠樂匯》電視娛樂型談話欄目正是在當前媒體市場競爭激烈的形勢下,以受眾為中心、準確定位。
對于《詠樂匯》來說,娛樂元素的注入使得欄目自身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魅力,從而可以在多個方面滿足受眾的需要,就比較容易創造出較高的收視率,這樣才能獲得強有力的生命力。
二、《詠樂匯》娛樂元素的表現
由李詠主持的全新談話類節目《詠樂匯》于2008年11月1日在CCTV-2經濟頻道開播,這檔擁有獨特風格的訪談節目開播前備受矚目,而在播出后更是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同年11月22日,《詠樂匯》第四期節目播出,邀請到了國際影星成龍,當期節目更是在全國收視率達到了1.22%,排名經濟頻道直播節目首位。《詠樂匯》雖以閑談為主,但充分展現出了創作人員的匠心獨運。
1從情境設置上看
《詠樂匯》在形態創新方面大膽探索,從我國民族文化人手,將“邊吃邊聊”的國民生活習慣融入欄目中,形成獨特的本土化娛樂風格。
整檔節目在演播室內錄制,《詠樂匯》把演播室裝飾成一座豪華的略帶西式特色的餐廳。在這個餐廳里有廚師,有服務生,主持人李詠扮演餐廳老板,而嘉賓儼然是顧客。在《詠樂匯》中,主持人李詠為嘉賓提供菜肴、茶點,而這些菜肴往往在欄目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換句話說,這些菜肴茶點更像是一個隱喻,一個伏筆。這些菜肴不一定要好吃,不一定要名貴,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必須對嘉賓是彌足珍貴的、具有特殊意義的。《詠樂匯》就是在主持人請嘉賓吃飯的情境下,以嘉賓經營人生的智慧為主線,選擇嘉賓人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
從我國的民族文化背景上來看,我國源遠的飲食文化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習慣。自古,待客必備豐盛的宴席,直到今天,婚喪嫁娶的餐宴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們早已培養出了在飯桌上交流的習慣。
《詠樂匯》巧妙地以我國的飲食文化為根基,當嘉賓與主持人共同圍坐在桌子前等待佳肴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打破了主客的界限,拉近了嘉賓與主持人的距離。任何人在吃飯的時候都是十分放松的,這樣也就更容易使嘉賓卸下面具,傾吐心聲,同時也可以更好地激發嘉賓的個性的發揮。
如《詠樂匯》邀請歌手楊坤的一期欄目,主持人在楊坤享用菜肴的時候輕松帶過楊坤現在正患有“抑郁癥”的話題,并以開玩笑的口吻提問“我現在完全看不出來(你有抑郁癥),而且當著這么多朋友的面聊天”。楊坤答:“我為什么這么能聊呢?就是因為吃了藥。”
除去風趣的對話外,欄目還運用配樂、道具等其他途徑增強娛樂感。2009年5月3日首播的《詠樂匯》為了引入嘉賓齊秦,李詠選擇了一種特別的方式——模仿《動物世界》中趙忠祥老師的聲音朗讀了一段關于“北方的狼”的解說詞,令人意外的是,在這段解說詞中間卻加入了一段野驢嚎叫的配樂,現場觀眾無不捧腹。
可見,《詠樂匯》極具娛樂意味的情境設置一方面創造了輕松幽默的氣氛,能夠更大限度地激發主持人、嘉賓乃至觀眾的個性化表達;另一方面消融了主持人與嘉賓在欄目中的角色,打破傳統談話欄目死板僵化的談話模式,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2從主持方式及風格上看
《詠樂匯》大膽采用了國外普遍流行的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李詠同時是節目的總策劃,主持人的這種中心地位集中體現在節目名稱、宣傳片花絮以及LOGO上。而李詠作為談話類節目主持人,不僅僅在節目中起營造“談話場”的作用,還更多地成了整個節目的主導。
從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從觀眾身邊的入口進入演播廳,邊走邊和現場觀眾握手擁抱,打破了傳統國產欄目中主持人從一開始便直接站在舞臺上的出場形式。
在整個欄目的主持過程中,李詠并不拘泥于某種特定的形式,風格隨意幽默。這種幽默風趣的風格體現在多個方面:主持人的形象,李詠平民化的長相頗有些“丑角”的意思,為觀眾長期的審美疲勞增添了一份意外的“驚喜”;主持人的語言,無論是聲音、語速還是習慣用語,都極具個性化和幽默感;主持人的服裝與發型,李詠的服裝不是傳統主持人的正裝,多了一些華麗的修飾,看起來更像是去參加舞
會的打扮,發型就更不用說了,不但長,還染了顏色。
如果說李詠穿著參加舞會的服裝來主持欄目,倒不如說,李詠已經把欄目本身當做了娛樂。
3從談話環節設置上看
《詠樂匯》中選取的故事既是在嘉賓人生中具有轉折性意義,同時又能最有效地折射出嘉賓在人生抉擇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和經營智慧。
主持人將為嘉賓提供菜品、茶點、酒水等,而所提供的菜品、茶點、酒水都蘊含嘉賓的一段人生經歷。人生百味,一盤盤味道各異的菜肴就像嘉賓的一段段人生經歷,一方面推動了談話環節的展開,另一方面形成了“口有余香,意味深長”的意境。
談話過程中,服務生和廚師,即配角演員將采用“真人VCR”的情景表演,再現嘉賓人生中的精彩片段。“真人VCR”的表演十分夸張,表演痕跡濃重,娛樂性強。
4從現場互動上看
《詠樂匯》極大程度地擴大了話語權。嘉賓與主持人、嘉賓與現場觀眾、主持人與現場觀眾、嘉賓與電視觀眾互動(通過電話連線進行),甚至嘉賓與節目的兩個配角——廚師和服務生也有互動。互動無處不在。
主持人李詠與場外觀眾進行電話連線互動的環節依然是節目的重頭戲,“在這里留下你的問題和聯系方式,就有可能與您喜愛的嘉賓進行直接的電話溝通”成為李詠標志性的語言。
值得關注的是,《詠樂匯》的電話互動環節以“有問必答”為規則,也就是說,場外觀眾的任何提問都必須得到臺上嘉賓的回答。這樣一來,觀眾變得主動,明星嘉賓處在被動地位,觀眾被賦予提出任何問題的權利,而嘉賓面對觸犯隱私問題的選擇沉默權卻完全被剝奪。“有問必答”的規則使觀眾最大限度地獲得了主人感,同時也完全顛覆了明星嘉賓與普通大眾的傳統關系。
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自由暢游,想說就說。這也正是電視欄目娛樂化的基礎——對社會大眾真正的尊重。
5從嘉賓上看
作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央視媒體,《詠樂匯》所選擇的嘉賓首先必須具有極高的知名度,還必須是有足夠影響力、有故事的人,甚至有些人曾、在一段時間內站在國內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些人身上的戲劇性色彩構成了節目最大的亮點和觀眾收視的興奮點。
但無論嘉賓有多大牌,在節目中你幾乎都看不到哪個嘉賓是身穿禮服、正襟危坐的。相反,他們往往擺脫了平常的職業化符號,身著休閑裝束,舉止頗為輕松。也就是說,這些嘉賓、名人。透過種種非語言傳播符號,呈現了一個平常人的姿態,這樣就極大地強化了嘉賓電視形象的親和力,從而充分滿足了觀眾的接近心理。
三、娛樂不可喧賓奪主
以《詠樂匯》邀請楊坤作為嘉賓的一期為例,在節目的一開始,楊坤被邀請入座后,“服務生”有意模仿《不差錢兒》中小沈陽的表演,向楊坤索要簽名表達崇拜之情,“廚師”拿著菜刀要求楊坤把名簽到刀上。
在長達一分多鐘的時間里,觀眾看到的只是主持人與配角演員的“表演”,而真正的焦點——嘉賓卻一言未發。設置這一系列環節的最初動機應該是為了增添節目的娛樂化效果,然而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刻意做作的娛樂環節讓現場的楊坤哭笑不得,同時也會引起觀眾的反感。
毫無疑問,娛樂元素幫助《詠樂匯》形成了獨特的欄目風格,如何把握好娛樂元素在電視談話類欄目中注入的“度”,是《詠樂匯》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任何優秀的電視欄目除去炫目的形式之外,還需要擁有耐人尋味的內容,倘若一味地追求外在娛樂形式而沖淡欄目內核,剩下的恐怕只是一軀空殼。
[作者簡介]孫峰巖(1986—),女,河北石家莊人,現就讀于河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藝術學碩士專業,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馬媛(1987一),女,河北保定人,現就讀于河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藝術學碩士專業,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郭雅麗(1983一),女,河北滄州人,現就讀于河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藝術學碩士專業,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