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民主法制進程的加快,人民大眾逐漸喜愛并接受一種大眾的、通俗的、民族的文學形式——法制文學。《狄仁杰》系列劇在中國的熱播反映法制文學在中國的發(fā)展逐步趨于多元化、大眾化、生活化。我們在大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民主法制的同時,也應該大力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制文學,讓人民大眾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能夠受到法制教育。
[關鍵詞]《狄仁杰》;公案小說;偵探小說;法制文學
一、引言
上世紀90年代關于狄仁杰的電視劇就熱播熒屏,央視最新版《狄仁杰》系列片再次風靡熒屏。2004年暑期《神探狄仁杰I》在CCTV一8播出,平均收視率2.26%,單集最高收視率達3.05%,位居同時段收視第三位。《神探狄仁杰Ⅱ》于2006年底在CCTV一8推出,全劇平均收視率3.66%,單集最高收視率5.03%,市場占有率沖至8.4%,在同時段收視排名中穩(wěn)居第一位,一舉奪得2006年CCTV一8收視冠軍。2008年3月中旬《神探狄仁杰Ⅲ》在CCTV一8推出,著名演員梁冠華、呂中在劇中分別扮演狄仁杰、武則天,該劇由《使團驚魂》《蜜蜂記》《滴血雄鷹》三部分組成,此三故事既相互獨立,又息息相關,充滿驚險懸念。該劇刻畫了比西方福爾摩斯早一千年的唐代名相狄仁杰的形象。關鍵之時,他巧用邏輯推理進行斷案,總能一語道破玄機,娓娓道出令人始料未及的事件緣由,頗具東方福爾摩斯的味道。太原市是狄仁杰的故鄉(xiāng),太原電視臺等制作單位以史實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神探狄仁杰Ⅰ、Ⅱ、Ⅲ》系列連續(xù)劇,以其獨特的人文背景,影射出那個時代的社會歷史風貌,富有傳奇色彩,引人入勝。
二、法制文學的發(fā)展及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和發(fā)展,法制已經以多樣化的形式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民主與法制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發(fā)展階段。其中,頗受群眾歡迎的一種形式就是近年來有著強勁發(fā)展勢頭的法制文學。法制文學是以人類的法制生活為描寫對象,通過形象化的手法反映社會生活、弘揚法制精神的一種文學形式,它也是文學和法學共同視域中的文學族類,也可稱為涉外法學。文學與法制相嫁接,相得益彰。一方面,由于法制涉及社會生活的眾多層面,使文學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內容;另一方面,用文學的形式來宣傳法制,使法制更加形象化。法制文學種類豐富,包括法制詩歌、法制散文、法制小說、法制劇本等。法制劇本是指用高度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和高度緊湊集中的情節(jié)結構來著重反映法制建設和法律生活中的矛盾沖突。是為電影、電視、廣播、舞臺演出提供藍本的一種文學體裁。法制劇本具體又可分為電影劇本、電視劇本、廣播劇本、戲劇劇本等。《狄仁杰》系列劇就是典型的以公案小說為題材改編的電視劇本,其情節(jié)范式可概括為如下的線性模式:案由——告狀——訴訟——偵查——判案——尾聲。
中國的法制文學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萌芽,經過兩漢至唐宋的發(fā)展,中國法制文學在元代趨于成熟,直至明清末逐漸被偵探小說所替代。中國公案小說塑造的主人公,一般是斷案型清官形象。他們品德清正廉潔,辦案嚴肅認真,為百姓申大冤,替天下除惡暴,平反冤獄、撥亂反正,體現(xiàn)出統(tǒng)治階級的正面形象。明清年間,案例已經引起了文學家的興趣,古典文學名著《水滸》中就寫了武松破案追殺西門慶、宋江殺閻婆惜的幾個案例;另有《聊齋志異》中的《胭脂》《石清虛》等篇。也有公案情節(jié)。公案小說經“五四”等近代文化、思想革命后演變?yōu)橐猿绦∏唷O了紅等為代表創(chuàng)作的中國近代偵探小說。偵探小說是通俗文學中最受歡迎的體裁之一,主要寫具有驚人推理、判斷智力的人物。根據一系列的線索,解破犯罪(多是兇殺)的疑案。它的結構、情節(jié)、人物、甚至環(huán)境都有一定的格局和程式。由于傳統(tǒng)偵探小說中的破案大多采取推理方式,所以也有人稱它為推理小說。最突出的例子是清末小說家劉鄂在《老殘游記》中通過三家冤案刻畫了酷吏草菅人命,作者借書中白子壽之口請出老殘,說:“這種奇案,它豈是尋常人能辦的事?不得不請教你這個福爾摩斯呢!”可見,神探福爾摩斯已在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世紀末,歐美文學開始影響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文學家兼翻譯家林琴南翻譯了《茶花女》《伊索寓言》《魯濱遜飄流記》與狄更斯、列夫·托爾斯泰等歐美大文豪的作品,同時以《恨綺愁羅記》為題翻譯了柯南道爾的作品。林琴南盡管不識外文,但由他人親口譯給他聽,然后他用文言文記錄下來,他一共翻譯了170余種歐美小說,成為中國最早的西方小說翻譯家。林琴南先生的譯作,打開了中國人的思路。小說家程小青在辛亥革命前后,也開始注重翻譯工作,他于1915年翻譯了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很快引起讀者的廣泛興趣。1917年,程小青又創(chuàng)辦了《偵探世界》雜志,并開始刊登具有中國特色的偵探小說。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程小青的偵探小說十分暢銷。于是。寫偵探小說成為當時通俗文學的一股潮流。周作人以“碧羅”之筆名譯過愛倫·坡的偵探短篇,周桂笙、陳冷血也譯過偵探小說。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通過翻譯傳人中國,掀起了繼近代自然科學翻譯、社會科學翻譯之后的文學翻譯熱潮。在這次文學翻譯的高峰期,對西方偵探小說的翻譯如雨后春筍,迅速在舊中國文壇上形成繁榮之勢。當時對西方偵探小說翻譯數量之多,讀者面之廣,持續(xù)時間之久,對社會影響之大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而幾乎同一時期譯介的其他體裁的小說(如翻譯政治小說、翻譯科學小說、翻譯哲理小說、翻譯言情小說等)無論在數量上和影響上都難以與之媲美。
中國法制文學的發(fā)展歷史,見證了中國民主法制的發(fā)展進程。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接受了前蘇聯(lián)文藝思想,認為偵探小說是資產階級思想的產物,不承認社會主義國家存在的犯罪問題,用簡單化的方式,禁止出版30年代的偵探小說。在當時的形勢之下,外國的偵探小說也被列為禁止出版之列。60年代前后,中國的文藝政策有所改變,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譯本相繼出版,如《四簽名》《巴斯克維爾的獵犬》出版后引起轟動,同時又翻譯了前蘇聯(lián)的反特小說《冒名頂替》等作品。在這種形勢之下,中國文壇也出現(xiàn)了一些反特小說和反特影片,如《國慶十點鐘》(又名《雙鈴馬蹄表》《徐秋影案件》《第四者》。《黑眼圈的女人》《斬斷魔爪》《羊城暗哨》《秘密圖紙》等反特題材的作品。雖然這類題材大同小異,都是以偵察員破獲敵特案件為背景,其中兇手都是美蔣情報機構派遣的特務或是隱藏得很深的階級異己分子,但畢竟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偵探小說的新天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民主法制建設加快,但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到來,法制文學也隨著“砸爛公檢法”被徹底摧毀。“砸爛公檢法”,是對中國法制的徹底摧毀,也是那段歷史的真實寫照。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大災難,使中國文壇再次感受寂寞,不僅柯南道爾的作品被視為“毒草”,而且反特小說也被追停止出版。在十年中,中國文壇除了出版《艷陽天》《金光
大道》等少數幾部作品外,就是“革命樣板戲”的一統(tǒng)天下,但與此同時,《福爾摩斯探案》仍在悄悄地傳閱著。“文革”結束后,一批反映“文革”的作品迅速出現(xiàn),《帶手銬的旅客》《法庭內外》《第十個彈孔》等電影文學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70年代末,中國文壇吹進了一股春風。國家的新面貌與文藝政策的調整使文藝園地重新開始欣欣向榮。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一股新的文藝浪潮強烈沖擊著文壇。海巖的小說《便衣警察》將警察放到宏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加以表現(xiàn),有效地凸顯了思想性、時代性,所以它一經問世,便引起了文學界的高度重視。小說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后,改編為電視連續(xù)劇,在全國家喻戶曉,其主題歌也更是膾炙人口。80年代至90年代,中國文壇出現(xiàn)了大量冠以“法制文學”的偵探小說,這類小說除了刊登在《啄木鳥》《法制文學選刊》等大中型文學叢刊上,還由群眾出版社出書。90年代后的法制文學,主要是反腐文學和官場小說,形成新的亮點,優(yōu)秀的法制文學作品針砭時弊,熱情謳歌敢于同腐敗行為作斗爭的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深刻反映了時代演進的曲折歷程。在影視方面,尤其是一些小說被拍攝成影視劇后在全國熱播,引起廣大觀眾的強烈共鳴。如張平的《抉擇》
《天網》,陸天明的《蒼天在上》《大雪無痕》,周梅森的《國家公訴》,朱恩濤的《公安局長》等。都極具代表性。《福爾摩斯探案》《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陽光下的罪惡》《人證》《追捕》《神探亨特》等片的推出,也大大激發(fā)了廣大讀者對偵探小說的興趣。中國電影電視劇本的迅猛發(fā)展,也反映出當代中國法制文學新的成就。從“無法無天”到“有法可依”,從新中國的第一部刑法的頒布到現(xiàn)在新憲法的第四次修訂,中國民主法制進程經歷了三十載春秋。回溯這30年的發(fā)展歷程,法制文學始終與時代緊密相連,它以獨特的題材內涵與曲折的情節(jié)吸引了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審美情趣的讀者,是一種大眾的、通俗的、民族的文學形式。
回顧法制文學的發(fā)展史,法制文學對法制觀念的宣傳功不可沒。相對于一般文學形式來說,法制文學不僅擁有眾多的讀者,而且層次也較廣泛,因為它取材于涉及法律和社會領域的現(xiàn)實生活,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法之間、人與國家之間的規(guī)范化關系。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和大眾文化的興起,文學消費日益成為人們生活必需的精神養(yǎng)料,而法制文學作品呈現(xiàn)出情節(jié)緊張曲折、節(jié)奏快、動作性強、懸念迭起及最終釋疑的特點,這些都恰恰迎合了廣大讀者的需求,為社會主義法制的廣泛普及奠定了基礎。在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里,法制文學是普及法律知識、教育人民群眾、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例如。在建國初期的政治斗爭中,它就鼓舞了無數的熱血青年投身到保衛(wèi)和建設祖國的洪流中去。《小二黑結婚》《劉巧兒》等文學作品更是通過生動、親切的人物形象地宣傳新中國的婚姻法律制度,把解放初期的廣大農村婦女從封建制度的枷鎖中解脫出來,使她們獲得婚姻自由。法制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不是追求編造離奇的故事,而是通過涉及法律的一系列事件來體現(xiàn)揚善懲惡的社會宗旨,在揭露社會陰暗、邪惡、丑陋的同時更激發(fā)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
回顧法制文學的發(fā)展史,法制文學在進行道德教育,強化法律意識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其獨特的道德教育遠比法律條文本身更具有寬廣和形象的普法意義。好的法制文學作品本身就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升華人的精神。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是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品德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斷培養(yǎng)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即通過小說、詩歌、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電影、電視等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謳歌那些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努力奮斗的人。就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主義法制的作用而言,良好的道德素質有助于人們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深刻地把握法律所蘊涵的倫理價值,更自覺地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法制文學由于所涉及領域的獨特性,它同時也包含了道德范疇的內容。因此,它所抨擊的人物形象和行為既為法律所否定,也為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所鞭笞;它所贊美的人物形象和行為準則既為法律所肯定,也為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所推崇。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受各種主客觀消極因素的影響,一些執(zhí)法機關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和一部分群眾法律意識淡薄,仍然是一個較為嚴重的社會現(xiàn)實。怎樣使法律知識進一步平民化、大眾化,如何讓法制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目前看來,依然任重而道遠。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我們應該認真研究法制宣傳工作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更加重視法制文學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將法制宣傳與文學創(chuàng)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日益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真正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結語
從法制文學在中國的發(fā)展及影響來看,法制文學對促進法制教育及民主法制建設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我們在大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民主法制的同時,也應該大力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制文學,讓人民大眾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能夠受到法制教育。
[作者簡介]熊德米(1958—),男,重慶人,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法律語言學、法律翻譯學。